金庸与剑桥大学的书缘和情缘
作者 何妍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当时,我正在南京大学先锋书店里买书。书店内有一张非常显眼的鲜红色的椅子,充满了艺术气息。在椅子的靠背上,大字写着英裔美籍诗人奥登(Wystan Hugh Auden)的著名诗句:“我们必须相爱,否则死去。”这首诗写于1939年9月1日,即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的那一天。奥登想要表达的“爱”并不仅指浪漫之爱,而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怀与同理心。读罢,我的心头为之一震。它仿佛正是写给刚刚离世的金庸大师的挽词。在金庸的小说里,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既有痴男怨女们的浪漫之爱,又不乏家国情怀和普遍意义的大爱。总之,他和奥登一样,都在告诉我们,在仇恨、分裂和冷漠蔓延的世界里,唯有爱,才能使人类继续存在下去。

2022年,我因工作关系,从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特区搬到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之前,我对金庸与剑桥的渊源并不了解。来之后,才知道他与这里的缘分不浅。三年多来,我不断探寻着金大侠在这里留下的脚印、他与剑桥千丝万缕的书缘和情缘。

作为金庸迷,我能有这样的机会,是何等幸运!

金庸与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

2022年冬天,入职剑桥大学半年之后,我有幸加入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成为资深成员。剑桥大学一共有三十一所学院,每个学院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罗宾逊学院成立于1977年,是最年轻的学院。它由英国商人兼慈善家大卫·罗宾逊爵士捐资创办,因此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学院建成之时,伊丽莎白女王特意来参加开幕式。学院位于剑桥市中心的西南部,在我工作的大学主图书馆(以下简称“主图”)的对面,位置优越。著名的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研究所,就是租用罗宾逊学院的土地,建造了一座漂亮的中式庭院建筑。虽然它不属于剑桥大学,但是与罗宾逊学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剑桥许多历史悠久的学院不同,罗宾逊学院为现代主义红砖结构,体现了二十世纪晚期的建筑理念。2022年,学院建筑被英国文化遗产机构列为二级保护建筑,这意味着其建筑受到国家层面的保护,不能随意改建或翻新。学院虽然年轻,但设施先进,氛围相对自由,在剑桥师生中口碑很好。

加入学院后不久,我才高兴地得知,原来金庸先生也曾是罗宾逊学院的成员。他与英国渊源颇深。早在1981年,他就因为新闻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荣获了女王授予的英帝国第四等勋章(OBE)。1996年,金庸成为罗宾逊学院的荣誉院士。之后,他还在这里留下了墨宝。在从院士茶休室到正式晚宴大堂的楼梯口,挂着一副裱框的金庸先生亲笔题写的繁体字对联。上联是“聚天下千余名英才教学相长”,下联为“积欧美数百年传统学术维新”。金庸撰写的下联意味深长,我想它既是对剑桥大学拥有深厚传统的总结,也是对其进行学术维新的期待。深谙历史的金大侠一定深有体会:保持传统与学术维新兼具何其艰难!剑桥大学能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维新,才不愧为世界顶级名校。根据2010年出版的院刊Bin Brook报道,这副对联由金庸为来自音乐系的杰里米·瑟洛(Jeremy Thurlow)院士所作,用于他创作的一首新曲。该曲于2009年9月在香港的筹款音乐会上首演。对联的裱框上刻有英文译文: Steeped in Western traditions of century old, scholarly pursuits with approaches innovative and modern. Exemplifying that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ike, what a bright galaxy of world talent.

走到楼梯尽头,便来到正式晚宴的大堂,在捐款墙上的最前端,“Louis Cha”(金庸的英文名)赫然出现。金庸曾经是罗宾逊学院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捐资人之一,因此名字居捐款墙之首。2018年他去世之后,学院院刊特意为他刊登了长篇悼词,歌颂了他对高等教育慷慨捐资的诸多善举。作为慈善家,金庸不仅资助了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学院以及圣约翰学院,他还资助过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和圣安东尼学院,以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的香港大学等。

金庸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对于剑桥以外的人而言,金庸与罗宾逊学院的渊源鲜为人知;相比之下,他与圣约翰学院的故事则更为人所熟知,流传甚广。剑桥大学各个学院都有丰富的历史和名人掌故,因此不少地方成为游客打卡的景点,但专门为知名华人设立的花园,只有两座。其中一座,是位于圣约翰学院的金庸花园,另一座是位于国王学院的徐志摩花园。全世界各地的不少华人,为了拜祭这两位才子,不远万里,来到剑桥。巧合的是,两位也是近亲: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1921年,金庸八岁,徐志摩正在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当时常被称作“王家学院”)访学。2007年,金庸在央视《艺术人生》接受访谈,主持人问他读剑桥大学是否受到徐志摩的影响,金庸的回答很是干脆:“小的时候,受他的影响是有的,表哥在剑桥大学念书,爸爸说大了以后,你也去念。”

可惜生不逢时,金庸读大学时,正值国内动乱,最后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但是他的才气并没有受到学历的限制,他在报刊上发表武侠小说并连载,一举成名。后来,他主要在自己亲自做主编的香港《明报》上发表新作,杂志的销售量连创新高,小说以单行本和全集的形式不断出版和再版,使他成为海内外华人中人气最高的“畅销书作家”。

2005年年初,时任剑桥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女爵士(Dame Alison Fettes Richard)读到《鹿鼎记》的英译本The Deer & the Cauldron,当即成为金庸的粉丝。鉴于金庸对于中国文坛的影响力,她向剑桥大学教授委员会推荐,提名金庸为当年剑桥大学授予的五位荣誉博士之一,也是那一年唯一的华裔。2005年6月22日,在荣誉学位授予仪式上,金庸发表感言,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旦夕毁誉何足道,百年成败事非清”,体现了金大侠勘破名利的广阔胸襟。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