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冲向下一程
作者 马冬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25年1月,掌舵荣耀十年的赵明突然辞去CEO职务,李健接棒成为新任CEO。这场看似寻常的岗位交接,实则暗流涌动。

多位接近荣耀董事会的消息人士透露,赵明的离场是多方力量角力的结果。核心矛盾在于:华为强势回归引发市场格局剧变,叠加资本市场对IPO进程的迫切期待,荣耀内部对其生存策略产生了根本分歧。

以赵明为代表的“技术深耕派”主张坚守研发长周期投入,以硬核创新构建护城河;而部分新晋资本股东及务实派则力主加速变革、降本增效,认为荣耀需要一位能“开疆拓土、快刀斩乱麻”的领导者。

李健在华为海外市场的彪炳战绩—从尼日利亚代表处起步,三个月签下3000万美元合同,第三年将区域业绩飙升至4亿美元—其“快决策”的风格,恰好契合了后者的诉求。当赵明的“慢火”哲学在逆风局中遭遇信任危机,这场换帅本质上成为荣耀在生死关头对发展路径的重新选择。

慢火退去,快刀出鞘

2025年夏天,荣耀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

6月26日,荣耀向证监会提交IPO辅导备案的消息,让这家曾登顶国内手机出货量榜首的企业再次成为焦点。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资本市场冲刺的背后,是过去一年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2024年Q1以17.1%的市占率登顶,2025年Q1已跌出前五)、高层频繁更迭,以及一场以“全体起立”为标志的组织大换血。

荣耀的变局早有伏笔。

从华为独立后,它始终面临“去华为化”与“用华为遗产”的矛盾:赵明时代保留的华为式长期主义管理风格,导致决策流程偏慢;而2024年华为各类新产品的强势回归,直接挤压了荣耀的生存空间。

内外部压力的叠加,让“换帅”成为必然。

李健与赵明的管理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赵明信奉长期主义与技术驱动的“笨鸟精神”,决策稳健,主张“以战略投入的确定性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例如,折叠屏研发耗时数年、投入近10亿元,对标苹果、华为的技术标准;

李健则推行效率优先与资本导向的“快刀式改革”,战略重心聚焦组织重构与AI生态转型,以“2小时航程决策”著称(如中国区38个岗位集体竞聘的决定在航班上快速形成),强调“用最快速度把最合适的人调至关键位”。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