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科技精英们宣称Web3.0将重塑互联网秩序时,硅谷风投人挥斥方遒,散户投资者趋之若鹜。如今,这个被赋予“下一代互联网”使命的概念,却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行,一边是遭黑客攻击损失数亿美元的丑闻,另一边是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落地。
Web3.0究竟是技术革命还是精心包装的骗局?
答案或许游离于二者之间。
大话Web3.0
周星驰的名字突然出现在Web3.0的聊天群里,大多数声音都是惊讶:“连周星驰都来搞Web3.0了?”
2022年10月,演员周星驰首度开通社交平台账号,发文表示要亲自招聘Web3.0人才。他在白板上写下“请人”,并在图片下附言:“在漆黑中找寻鲜明出众的Web3.0人才。”对于人才要求,周星驰写道:“熟悉Web3.0、有项目管理经验、有头脑又宅心仁厚”,且工作范畴是助他建造创意未来,并称会亲自选人。
更多不明所以的网友在问:“啥是Web3.0?Web3.0对社会有何影响?”
要理解Web3.0的价值主张,得先回顾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事实上,Web3.0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有关它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数年之前。2006年,Web3.0的概念被HTTP的发明者TimBerners-Lee提出,在他口中,Web3.0是:一个集成的通信框架,互联网数据可以跨越各个应用和系统,实现机器可读。
既然要讲Web3.0,就要简单过一下1.0和2.0。Web3.0和Web1.0、Web2.0的区别,请看下图:
简而言之,Web1.0是信息可读的时代,用户主要作为内容消费者存在;Web2.0则是信息可写的阶段,社交媒体兴起让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但平台掌握核心数据与算法权力。而Web3.0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用户拥有并控制数据”的网络形态,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提到“去中心化”,想必很多人隐约想起了些什么。

没错,其核心技术基础包括区块链、智能合约和语义网。这些技术组合起来,构成了Web3.0的核心理念:用户主权、数据自由和价值流转。
在这个愿景下,一些初创企业开始尝试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内容创作社区和金融系统。
比如基于以太坊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项目试图绕过银行体系,让用户直接进行借贷、交易和资产管理;NFT(非同质化代币)被用于数字艺术确权,赋予创作者更公平的收益机制;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则探索一种无需董事会或管理层的协作模式,依靠代码规则和投票机制管理组织资产。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巨大鸿沟,Web3.0确实给人们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图景,但其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应用。
暗处掘金者的锄头
在大型科技公司垄断用户数据的时代,Web3.0提出以区块链为基石的去中心化架构,试图将数据控制权交还用户手中。其核心原则直指Web2.0的痛点:数据存储在分布式节点而非中心服务器;交易记录在公共账本上透明可查;用户通过加密钱包真正拥有自己的数字资产。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产关系变革”,记者与一位技术开发者交流过后,其如此描述。虽然web3.0的终极目标极具诱惑:艺术家通过NFT直接售卖作品,无需被平台抽成;社交媒体的内容创作者获得代币激励;金融交易在智能合约下自动执行,避开传统金融机构的繁复流程。然而现实很快展现出复杂的面貌。
2024年3月,头条创作者“清晨的微笑cg”,在头条平台结识自称“腾讯高管陈美娜”的女子。对方以离异单亲母亲人设博取同情,声称掌握Web3.0内部数据,邀请他操作其交易账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