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机器人总动员
作者 赵春雨
发表于 2025年8月

创业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答案。谁能想到,那个高中百场英语考试仅及格三次的少年,会在机器人赛道掀起风暴?

2016年,王兴兴带着200万元天使投资创立宇树科技时,行业还在沉睡。Laikago(莱卡狗)的问世是关键一跃。1.6万美元的定价,直接将波士顿动力百万美元级的机器狗拉下神坛。开源策略像撒向科研圈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

春晚舞台上的机器牛列队起舞,让宇树从实验室走进大众视野。这背后,是他对技术成本的极致拿捏—用航模电机改驱动器,把研发成本压到同行的十分之一。

当马斯克的Optimus还在图纸上时,当不少同行还在人形机器人的概念里徘徊时,王兴兴的H1人形机器人已站在赛场;9.9万元的G1升级版,更是给行业投下重磅炸弹……“不是要做最炫的技术,而是要做能用的机器人。”

如今,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占据全球七成市场。这个曾在英语课上发抖的少年,用代码和齿轮,不断追逐着儿时的机器人梦。

上篇

在孤独中放下漂流瓶

他是i人

1990年,王兴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的他,是个十足的“i人”。所谓i人,是在十六型人格测试中,内向型的人格特点。内向、沉默寡言,他在学校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每当课间操的音乐在操场喧闹响起,别的同学都在操场上嬉笑玩耍,王兴兴却总是一个人待着。

不过他从小就对机械原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学时就尝试制作风力小车,也是他的第一个发明。

然而,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尤其英语成绩极差。“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我不是‘学霸’,尤其是英语,虽然我一直很努力,但高中3年只及格过3次。”王兴兴很无语,“甚至有老师说过,这个小孩好像比其他人笨一点,我也曾因此自我怀疑、充满焦虑。”

差点没考上高中是王兴兴第一个转折点。

尽管他在数理化方面表现出色,理科综合模拟测试中曾考到270分,但在2006年中考时,因英语成绩不佳,仅以全校倒数第一或第二的成绩进入余姚八中。

高中3年,英语考试对王兴兴来说就是“大型翻车现场”—几百场英语考试里,只及格过3次。有网友调侃说,王兴兴创办的公司之所以叫宇树—谐音“语数”,没有英语。

好在他的数理化成绩优异,总分还能排得上名次。据他的高中班主任陈卫国回忆说:“王兴兴内敛话不多,但专注力强、思维缜密,理科天赋在高一第二学期开始显现。”他继续沉迷于机械和电子实验,尝试过制作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电解水实验。

其实,王兴兴的每个阶段都有梦想,10岁,用废旧纸板做风力小车;15岁,用废旧铁皮做微型发动机、做航模;19岁,“我想做个机器人试试”,不过后面还紧跟着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看好”。

校园“钢铁侠”

王兴兴凭借数理化近乎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电专业。大学算得上王兴兴找到兴趣与学业重合的新起点。

在同学们眼中,他是“技术狂人”,不打游戏、不刷剧。图书馆是他第二个家。

大学四年,王兴兴借阅了120多册书籍,涵盖计算机、机械、电子通信等领域。像《电机学》《费曼讲物理》《程序语言设计原理》等,都是他反复研读的对象。

在学校,王兴兴第一次接触单片机(MCU),并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一块几十元的Arduino开发板。到了大一寒假,他又购入了十多个9g舵机,开始研究制作机器人。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习惯于凭借简陋的工具纯手工制作各种小发明,当时,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就用手工小钻头、锉刀和剪刀,找没人要的边角料,最终用200元“手搓”出了一个十四自由度(14-DOF)小型双足机器人。

十四自由度机器人是指具有14个独立运动关节,是高灵活性、高仿生性的先进系统。

这个“铁疙瘩”颤颤巍巍迈出几步时,王兴兴内心满是激动,属于他的机器人时代也正式拉开帷幕。再次回忆起这个作品,王兴兴还是会得意地说:“成本比电风扇还低。”

此后,他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

早在2010年,当多数人对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还一知半解时,他几乎将学校图书馆里的AI神经网络相关书籍看了个遍,并在计算机课程作业小论文中大胆提出“增大神经网络的规模,AI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想法。

不断更新知识、刷新认知,是王兴兴“最擅长的事”。

2010年暑假,王兴兴通过纯手工制图、切割、打磨,制作出一个多自由度力反馈手套及3D虚拟现实力交互软件。2011年,申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专利“实现手指多自由度力反馈的装置”(简称:灵巧手样机)。2011年暑假,进一步完善了“灵巧手样机”,让每个手指具备4个主动自由度……

很快,大学迎来尾声。王兴兴以一篇《一种BLDC控制器的研制》的课题研究,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恩师

考研。

某种角度而言,王兴兴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对未来迷茫。考研成了他的第一想法。

但他再次遭到英语“背刺”,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最终被调剂到上海大学。

反而庆幸这次调剂,让他遇到了贾文川。

当记者问贾文川对王兴兴的第一印象时,他回忆道:“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后,他展示了本科期间多个机电类小作品,我了解了他对机器人技术的看法和对这些作品的思考。虽然他的考研成绩不高,而且没有高级别的获奖证书,但我从这些作品里看到了极客精神,这让我非常欣赏。他的展示和表达略显紧张,不过表达很真诚。我向他介绍了我的工作基础和关于机器人的简单工作设想,他当即就表示了兴趣。于是我和他形成了第一次默契—他加入了我的课题组,而他也是该届我从外校所招的唯一一名硕士生。”

研一伊始,他先设计出一条高动态机械腿,之后在贾文川支持下,全力投入四足机器人XDog的研发。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