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二手“玫瑰”
作者 李梦琪
发表于 2025年8月

购物的尽头是什么?年轻人似乎最先参透了答案。

数据显示,闲鱼正成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商平台之一。2024年,平台1.62亿月活跃用户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近50%。

这一数字还在进一步扩大。今年3月,闲鱼MAU(月活跃用户)达到2.09亿,同比增长近20%,增速位列电商类App第一位;同期,二手交易平台转转的累计注册用户也突破了4亿,其中00后(18~24岁)用户最为活跃,占比达40%。

从“买新不买旧”到“住进海鲜市场”(网友因谐音梗称闲鱼为海鲜市场),年轻人消费场景的转移,不仅体现在数据中,还藏在一系列生活方式的变化里。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7.5%的青年经历过五次搬家。一份2024年的调研则显示,上海青年租房平均换房周期为16.25个月,也就是不到一年半就要搬一次家。

与此同时,网球、骑行、抱石、滑雪,再到摄影、音乐特别是二次元等圈层不断涌现,每一次“入坑”和“退坑”的过程,也都堪比一次“搬家”。

但在这届年轻人眼中,购买二手并不是对性价比的单一考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旧物背后的情感附加价值。

年轻人眼里的时髦,不一定非得从最新一季开始。老吉他特有的音色,旧相机独有的画质……这些更为“稀缺”的特质,恰恰是当下千篇一律的“新品”所欠缺的。

二手价才是商品的真实价值

与真正的羊毛党不同,那些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二手青年”,往往更加热爱生活、注重品质,同时拒绝被纯粹的消费主义绑架。

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中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消费祛魅”过程。她从每月要花费上万元的重度物欲患者,到只在二手平台捡漏的“羊毛党”—转变的起点,便是她第一次在二手平台上出售闲置。

“毕业搬到自己第一个真正的小家,为了将房间快速填满,我几个月就把信用卡买爆了。前段时间工作变动搬家,发现小小的房间东西多得惊人,一车都拉不走,很多一年以上都没用过的东西包括衣服。”

将这些闲置挂到二手平台后,她发现很多自己曾花费上千元买回来的衣服、家具,在平台上价格砍半都无人问津,相似的产品成交价都只有原价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原价几百元的衣服,二手平台几十元还包邮才有人收,彩妆更是骨折价。”

“闲鱼上的价格,才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这位豆瓣网友直言,二手市场上商品营销的水分已经被挤干,剩下的就是商品本身的价值。

在为自己过去的冲动消费懊恼的同时,她也意识到,二手平台将成为她未来衡量商品价值和购物选择的绝佳工具。

“拥有这件物品会不会让我更快乐?”

“它会帮我节省时间和精力,还是会进一步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

“它真实的价值是多少,我是否需要为额外的溢价买单?”

这是她现在购物之前一定会问自己的三个问题。“如果依旧想买,我会优先上二手平台看看,优先选择品相不错的二手,幸运的话还会等到别人便宜出的闲置新品。”

小英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退坑”经历。

“以前沉迷买包,日本背回来的LV方胖子麻将包、棋盘格麻将包、迪奥老花帆布手提包在闲置了几年之后都出售了。印象很深有一只皮包,几乎没怎么用过,买的时候799元,卖的时候100元包邮。”

在她们看来,服饰箱包这类“消耗品”几乎没必要去买贵价的新品。商家之间迭代、内卷的速度非常快,“3天打版,7天上架。”市场上充斥着同类型的商品,如果不是非常经典的款式,商品贬值会非常严重。

“严重的消费陷阱洗脑下,大家都买了很多不需要的衣服和用品,每个人都有过多的库存。”这一现状让当下的二手市场,几乎回到了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形态,每个人既是卖家也是买家。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