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制造业正呈现量质齐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速的发展态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然而,“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游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普遍偏低等。规模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短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们从一个“制造大国”跃升为“制造强国”。
未来,我们要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良性循环,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它与传统生产力产业靠资源要素、资金、蓝领劳动力投入有重大区别。
联合国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有一个门类的归类定义,制造业分类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合计800多个大中小的类别。和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联合国确立有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这构成了全世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而生产性服务业再细分下来,有10个大类:一是围绕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展开的各种研发活动,如产品、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生产线、流水线装备的开发;二是各种与制造业发展有关的底层技术、工具类技术开发,比如GPS、北斗导航系统、通信操作系统、芯片设计软件等底层技术开发;三是运输、仓储、物流配送的服务;四是金融业对制造业产业链的服务;五是市场准入服务,包括整个产业链集群中几百上千个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及检验检测认证的服务;六是对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的服务;七是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的服务;八是制造业中的采购、销售、贸易、批发、零售及售后的服务;九是各种产品的广告、专利、商标品牌的服务;十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及专业咨询机构等各种服务外包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来自制造业并服务于制造业。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一直贯穿于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推动着制造业发展。随着发展过程形成独立的产业板块,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GDP板块。它不仅贯穿了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也沟通、连接、促进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