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征途上,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其关键节点屈指可数,而海外市场的抉择便是其中之一。全球化成败的核心,绝非战术层面的推演,而是根植于创始人灵魂深处的认知革命。在面对是否拓展海外市场时,你必须叩问内心:全球化于你而言,究竟是锦上添花的“第二曲线”尝试,还是关乎企业存续的生死战略?
“战略”一词最残酷也最真实的定义,便是“不做就会死”。只有当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你血脉偾张的生存本能,而非权衡利弊后的选项时,才可能真正破局。这种心态的转变,意味着创始人必须从骨子里接纳其所需的资源倾斜、组织重塑与长期忍耐。它要求你摒弃浅尝辄止的“尝试”心态,将“活下去”的意志与全球化的目标融为一体。
只有当“不做即死”的紧迫感穿透组织的每一根神经,才能激发出穿透市场壁垒、赢得残酷竞争所必需的决绝与韧性,才能把海外市场真正做好。
三个全球化错误
回顾我们的全球化历程,早期犯了几个影响深远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我们没有把全球化提升到“不做就会死”的战略高度。这种认知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资源投入和决心的欠缺。
第二个错误,我们将“全球化”狭隘地等同于“出海”,并且在执行上出现了偏差。当时我们简单地在组织内部设立了一个“出海部门”,但这恰恰埋下了隐患—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叫“出海”的国家,这使得该部门像无头苍蝇一样,缺乏明确的目标市场,精力分散,难以在任何单一市场打深打透。
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全球化初期资源本就有限,必须从一开始就聚焦到一个具体的“桥头堡”区域进行突破,然后再逐步扩张。而这个区域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必须能够成功辐射其他高价值市场。
基于地理邻近、时区便利、无贸易战(与美国相比)以及感觉“亚洲人更好说话”等考量,我们当时选择了东南亚和日本作为突破口。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有问题的。日本和东南亚市场的成功案例,对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美国市场缺乏辐射力和说服力。因为美国客户很可能根本不了解那些日本客户。
反过来看,全球企业软件有两个公认的制高点:中国和美国(硅谷)。在这两个市场取得的成功案例具有强大的全球辐射效应。比如,服务好中国银行的经验,能有力支撑我们赢得泰国银行的信任。而攻克美国市场尤为关键,不仅因为其案例的全球说服力,更因为其极高的天花板:美国企业付费能力强、意愿高。而且我们有过切身体会,曾经有客户明确表示,系统稳定性带来的价值远超成本—系统宕机5分钟可能导致股价下跌的损失,远大于支付给我们的软件费用。他们甚至直接告诫我们:“千万别把时间花在省钱上。”因为测试系统的成本已是百万美元级别,核心系统一旦故障,损失更巨大。这清晰地表明,只要软件能带来真正重要的价值,他们是非常愿意付费的。
第三个错误,是用“出差心态”来运作全球化业务。这种做法注定无法成气候。
试想一下,如果你抱着出差的心态去美国谈业务,和客户聊得很投机,两周后,对方再邀约你一起聚餐,你怎么办?只能尴尬地告知对方你已经回国。而且因为你抱着出差心态,所以每次到美国,为了“高效”利用时间,往往会把客户拜访安排得十分密集,这显然不是深耕业务、建立长期信任的心态。事实上,只有当核心团队真正“肉身常驻”海外,才能深度理解当地市场、客户真实需求和潜在的产品机会,从而取得实质性成果—身体在哪里,注意力就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