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成为各国竞争与合作的核心领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 42.8% ,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 66.45% 。数字贸易港作为数字贸易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北京作为科技创新领军城市,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数字经济领域优势显著。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北京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旨在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国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以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以实现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着眼点,加快试点示范和政策创新,真正实现北京在数字领域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高水平开放,吸引数字领域高端产业落地,推动数字龙头企业和优秀人才不断汇集,将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先导区。
国内数字贸易港建设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我国数字贸易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上海、杭州等地,通过出台数字贸易改革创新文件,在搭建数字贸易发展平台、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北京学习借鉴。
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依托浦东新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不断完善数字贸易服务体系,吸引大量国内外企业集聚,推动数字技术与贸易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其在全球数字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2023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提出了上海自贸区可围绕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扩大数据开放共享和治理三大方面,率先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对此,上海多措并举推动数字贸易港建设。在促进数据跨境流动方面,根据《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等有关规定,上海研究放宽数据跨境流动条件,收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范围。同时,聚焦金融(再保险)、商贸(零售与餐饮业、住宿业)、航运(国际航运)三个领域,形成包含6个具体场景、84个数据项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版)》及配套管理办法,助力相关企业精准识别重要数据,降低其数据跨境流动的合规成本。在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上海注重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赋能,加快电子单据应用,实现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互联互通。据上海市政府官网数据,依托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拓展电子提单应用,累计签发量已突破55万份。上海数据交易所建成全国首条数据交易联盟链,挂牌交易数据产品超5000个。在扩大数据开放共享和治理层面,上海自贸区从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入手,推进公共数据场景授权落地。在明确安全管理要求后,向社会开放300余个政府数据集,相关企业借此开发出浦东“生活通”等一系列便民应用,推动上海智慧城市网络建设。据上海市政府官网数据,2024年上海数字贸易进出口达到1095.3亿美元,同比增长 4.9% 规模占全国的 30.1% ,数字贸易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杭州凭借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增长势头强劲、成效显著。2021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初步建成贸易投资便利、创新活力强劲、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安全的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规则、规制、标准制定和管理创新方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