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网络安全突围重塑内生安全体系
作者 齐向东
发表于 2025年8月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各国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前所未有。“十四五”时期,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随着智能体和人工智能(AI)垂直应用的快速普及,数据的规模和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数据安全防护手段在面对AI时代的新威胁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网络安全如何突围,体系堵点如何打破,将成为“十五五”时期,广大政企机构和安全产业最关注的问题。

体系力量是突围之钥

网络安全突围的动力来自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对网络安全的理解已不再是以往的“网络安全公司让我做、行业合规要求我做、能省则省凑合做”,而是要用网络安全体系保护商业秘密、知识产权、行业经验,使其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活。随着人工智能攻击手段升级,传统的“低价中标”“缺啥补啥”的惯性思维,已难以应对新型挑战,导致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着三重困境,亟待破局。

第一重困境是网络安全体系化思想落地不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与企业对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投资和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不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网络安全服务的市场都在稳步扩大,但该领域的相关预算多与新建项目绑定,尚未与安全目标绑定,普遍存在“碎片化”采购。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网络安全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超过 90% 的机构选择向10家以上厂商分散采购安全设备。这些设备的数据格式不一、标准不一、接口不一,很难实现“一体化”,导致安全系统呈现“大拼盘”状态。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整合,各环节防护能力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形成看似完整实则松散的安全架构。这种模式不仅削弱了整体防御效能,更使关键的基础设施面临隐蔽性风险。

第二重困境是“大小体系”的融合瓶颈。体系建设是复杂工程,层层嵌套,相互影响。这里可将安全体系从层级维度分为“大体系”和“小体系”,两者具有相对性。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主管部门统筹的安全顶层设计是“大体系”,而各行业、领域的安全建设是具有差异化的“小体系”;从智慧城市的场景看,覆盖城市全域的安全防护架构是“大体系”,而交通枢纽、能源电网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体系是“小体系”;从企业集团的架构看,总部主导的一体化建设是“大体系”,而各地的分支安全体系是“小体系”。

随着网络安全战略地位的提升,“大体系”的建设主体大都面临着安全能力无法整合、战略难以统一实施的瓶颈,“大体系”和“小体系”间存在着鸿沟。例如,东部某省积极推动“省一市一区”三级联动安全管理平台,“大体系”建设顺利,但下辖市、区因信息化水平和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2024年发生一起网络攻击,攻击者成功渗透了市级防护盲区,并进行了东西横向移动,对省级“大体系”造成严重威胁。这种层级间的断层使安全风险呈现“木桶效应”,一旦某个区域或行业的防御薄弱环节被突破,将直接危及整体网络空间的稳定。

第三重困境是“小体系”运营梗阻。在具体层面,“标准不一、数据不通、情报不共享”的问题持续存在。不同单位的安全系统因技术规范差异难以互联互通,既阻碍了“大体系”指令的精准传达,也导致区域间防护水平差距扩大。例如,某化工龙头集团希望对自身的数字化系统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结果发现,位于多地的子公司对上级单位要求使用的扫描工具和单位的系统不兼容,安全指令和安全能力在本单位的“小体系”中无法进行。另有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斥资建起独立的安全“小体系”,其中一些能够更新防护策略,但不主动共享情报,拉大了“小体系”间的安全能力差距。这对企业用户来说,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未能发挥作用,安全价值无法显现。久而久之,严重制约了安全产业发展。

体系矛盾是突围之障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网络安全必须从“单品竞优”转向“整体防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动标准规范统一、促进跨层级数据共享,才能实现安全能力的整体跃升。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