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如何开启未来
作者 韩健 李雨凌
发表于 2025年8月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我国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伴随着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持续深化,不断催生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在此背景下,摸清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短板不足,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育未来产业在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早在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的要求。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此外,针对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地方层面,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深圳、青岛、宁波等省市已出台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并聚焦自身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例如,北京市于2023年9月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聚焦六大领域20个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集群。

区域布局逐渐清晰。在各地先行先试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领域。比如,上海市围绕未来健康、未来芯片、未来智能、未来能源等领域,已设立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3个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目前在未来健康、未来芯片等领域集聚效应显著,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浙江省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产业、未来网络、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前沿领域设立了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浙江省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和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河南省聚焦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目前已设立了14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此外,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广东、江西等多个省市也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领域超前布局,持续加快技术创新攻关,核心技术多点开花,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在6G领域,由鹏城实验室牵头打造的科技基础设施一一面向6G空天地全场景宽带无线通信环境科学设施一期正式上线,将为6G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测试评估和标准化提供核心能力支撑,为我国无线通信创新发展提供全球领先的技术试验场与策源地。在量子信息领域,我国量子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首次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在两种技术路线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还设计了时空解复用的光子探测新方法,构建了高保真度的准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器,提升了光子操控的精确度和量子计算的复杂度。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