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坚持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2.9亿元,同比增长 6.5%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5% 。
率先举旗落子特色产业赛道
近年来,石景山区深入贯彻落实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科幻、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特色产业,优质资源集聚效应显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科幻产业加速崛起,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科幻产业专项政策,设立科幻产业基金,为科幻企业提供技术孵化、人才对接等全方位支持。目前,已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236家,2024年科幻产业实现收入153亿元,企业数量及产业收入均占全市近1/3。打造国家级科幻产业高地,着力营造“赛会 + 平台 + 场景 + 孵化”大生态圈,擦亮中国科幻大会“金名片”,建设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二期,打造一批共性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创新人才,落地一批炫酷场景,建设京西“科幻之城”。科幻产业集聚区已举办五届中国科幻大会,获评“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成为全市科幻产业“一核多点”布局中的“一核”。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着眼智能算力提升,超智算一期3000P算力即将点亮,未来算力规模将超过20000P,成为全市算力“一廊四极”京西一极。聚焦大模型应用,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统筹算力供给、数据支撑、模型落地、场景应用和生态优化,围绕垂直领域持续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落地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加速AI全产业链发展。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开展“人工智能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建成人形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形成全链条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一期于2024年11月开园,入驻了猎户星空等一批重点企业,覆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等多个环节。
工业互联网集聚龙头企业20余家,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为抢占工业互联网产业制高点,将协同提升孵化器和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打造研发、应用、创新示范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成投用,东土科技、航天云网等2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个解决方案入选国家级“揭榜挂帅”项目榜单。
石景山区加快虚拟现实产业融合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投入运营,集聚“中国VR50强”企业14家、“中国XR100强”企业21家,并入选“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虚拟现实(VR)技术在生活与生产领域持续加速渗透,“虚拟现实 + 3应用行业赋能初显成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将依托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强化关键器件、底层技术与工具培育孵化,加速VR/AR在游戏、文旅、教育等行业领域创新性和规模化应用,打造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高地。
以开放的视野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石景山区瞄准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重点产业,围绕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行业,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聚焦未来信息产业,启动市级重点工程“超智算项目”,一期规划建设3000P算力中心。落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大楼,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产业(北京)创新基地,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设立京西游戏创意产业联盟,运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应用评测重点实验室,以及光场成像等共性技术平台,助力元宇宙技术研发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