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激发出内生动力,实现生产力的较大幅度提升和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
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赋予了首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北京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雄厚。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
二是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北京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较早,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汇聚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及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文件,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策,北京市已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和科技服务业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底气、夯实了基础。
四是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北京在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坚实支撑。城市大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推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人才资源,已建成相对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则和目标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因此,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遵循以下原则和目标。
一是增强科创动能,重塑新兴产业优势。北京全面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根据全市推进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部署要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北京市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