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文旅地产投资浅析
作者 李斌
发表于 2025年8月

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4年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诸多政策稳步落地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成效明显。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三地旅游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文旅地产作为文旅行业与房地产行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当前,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文旅地产既存在着可观的投资机遇,又面临着不少难题需要解决。深入探究文旅地产在投资中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京津冀地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旅地产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重大任务,不断增强深入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通过机制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文化共融、市场共管,沟通协同体系更加畅通、文物保护利用更加有力、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惠、文旅行业秩序更加规范,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领域和基础支撑。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已经由2013年的1284千米跃升至2024年底的2669千米,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千米,“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三地通勤耗时进一步缩短,为产业协同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撑。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京津冀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文旅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并展开跨区域合作。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近年来,三地文旅部门紧密联系,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共成立了9个文旅领域联盟。京津冀旅游标准化、京津冀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建设不断完善,文化节庆、群众活动异彩纷呈,三地游客“互相串门”已是常态。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