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审计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作者 支炎
发表于 2025年8月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审计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审计领域全方位重构,打破了传统模式限制,同时也为审计效率和深度的提升带来了新挑战。作为国有企业自我监督和约束的核心机制,内部审计已然成为企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必然选择。但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变革过程中,却由于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方法落后等问题,导致数据处理存在偏差,潜在风险无法被精准识别,制约了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发展进程。顺应智能审计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全覆盖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实现审计数据高效整合、分析,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范围,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承担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使命。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水平,对于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在治理体系中的应用可帮助企业自我监督和提升,优化完善运营全流程。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提升企业合规经营水平。国有企业的业务往往涉及融资、生产、投资和销售等多个环节,覆盖范围较广。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全方位监督企业经营活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违规操作问题,使企业经营行为始终符合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消除潜在风险,提升企业合规经营水平。例如,国有企业进行重大投资项目时,可通过内部审计约束项目审批流程,全方位审查项目资金拨付的合规性,最大程度上规避资金违规使用风险。

二是可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实行内部审计可起到控制运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并精准识别、定位短板所在,针对性地改进、优化,促进企业资源合理化配置与利用,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产出效率。内部审计可以在绩效考核中协助评估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助推绩效考核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切实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三是可以防控企业经营风险。国有企业的运营面临着财务、市场、运营等多重风险,通过内部审计可系统、全面地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精准识别和预警潜在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策略予以防控。同时,定期审计企业业务流程、财务数据等内容,便于及早发现供应链不稳定或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及早制定措施防控,避免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数字转型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数字转型是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助于企业内部审计重构,突破传统审计模式限制,实现审计风险防控、覆盖范围和效率等多维度突破。过去,由于人力、数据和实践等因素限制,企业多选择部分业务环节审计,不能实现对企业全流程、全业务的覆盖,不可避免地存在审计盲区。现在,依托大数据技术,可集中整合企业业务、财务和供应链等数据,运用智能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全方位筛选、挖掘审计数据,打破样本选择限制,将审计范围延伸至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以运营跨国业务为主的国有企业为例,通过建立云端审计系统,能够通过多途径收集境内外下属公司的运营数据,远程审计资金使用情况、业务合规性,助推企业审计范围横纵向延伸覆盖。

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审核,工作效率受限,并且容易受到主观意识影响,降低审计质量。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