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务视角来看,健全高效的财务内控监督机制是集团型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规范运营的关键。为了完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可从夯实财务内控基础、创新组织管理模式、聚焦关键领域等方向发力,提升集团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集团型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集团型企业虽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全面建立财务内控监督制约机制仍面临诸多困难。
集团型企业中,由于各业务部门独立设计制度流程,缺乏统筹协调,导致流程间难以衔接甚至产生矛盾,如采购与付款流程在审批节点、单据要求上的差异,会阻碍业务推进,增加财务风险。同时,决策层级多,岗位划分不清,授权管理随意,无统一标准等问题,会导致一些高风险业务脱离有效监督,削弱财务内控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财务内控和内部审计职责划分不清,工作内容大量重叠。例如,两者对同一项目的监管均聚焦预算执行、资金使用合规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在问题发生时相互推诿,降低了风险管理效率,削弱了风险防控作用。
财务内控工作需要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集团型企业经常存在财务一人多岗现象,财务内控工作常由核算或审计人员兼职,其技能与内控核心能力存在结构性偏差。在组织体系中,集团对事业部内控人员管理困难,事业部内控职能多由财务兼任,或人员归事业部管理,导致任务分配、绩效考核难,人员调配受限,影响工作效率。
集团型企业通常会采用通用性强的内控制度及流程体系,但往往未结合具体业务,造成财务与业务脱节,使财务内部控制难以精准识别和管控业务风险点。例如,在新兴业务领域,内控跟进不及时,导致业务收入确认、成本核算等关键环节管控不到位,执行流于形式。同时,还存在着内控工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考核机制、整改难落实等问题,难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集团型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削弱了其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从管理体系、组织模式和关键领域等方面入手,构建系统化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