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探讨
作者 丁士刚
发表于 2025年8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采用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其管理水平,科学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然而,有的国有企业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实施效果不如预期。对此,国有企业应积极探索业财融合模式的实施路径,确保其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通过提高整体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出业财融合模式的价值,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意义

业财融合主要是企业将财务与业务进行有效融合,加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收集与整理相关数据信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与支撑,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业财融合,可以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科学控制企业成本以及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积极探索业财融合的模式,进而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将业务经营与财务管理进行充分融合,可通过分析应用财务信息、财务数据、财务报表,实现业务经营的信息化、透明化,优化与完善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流程,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会遇到各类影响因素,增加了业务经营风险的发生概率。如果企业缺乏对这些因素的科学判断,没有完善的防范措施,会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合理实施业财融合,能充分展现业务状况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有效控制和防范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业财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也有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自身问题,在融合意识、信息应用、内部沟通等层面存在短板。

一是缺乏融合意识。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