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研究型审计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韩琼
发表于 2025年8月

研究型审计是推动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审计将对政策、体制、制度、机制的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把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审计工作。简言之,研究型审计不单是查出问题,还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针对性的政策和可落地的整改措施。研究型审计应当做到“双向贯通、首尾循环、正反可逆”,将其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做深审前研究

在项目立项阶段,要深度研究,精准选题。深入研究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宏观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规划,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和政策要点。分析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安全等各领域的风险隐患,识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对接社会公众期盼,找准审计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形成高质量的审计项自计划,确保项自选题聚焦中心、服务大局、针对性强、风险导向明确。

在审前调查阶段,要系统研究,科学备审。通过对政策及审计对象的研究,形成翔实、精准的审计实施方案,有助于明确审计自标、重点内容、技术方法、资源配置和风险应对措施。

做好研究型审计必须把研究方向聚焦到审计领域的战略谋划和政策要求。把握被审计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地域特色,深入研究所审计地区的行业、相关领域的相关政策,确保研究方向不偏向、不走样。同时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行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大数据对比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初步筛查和风险预判。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全面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职责职能、业务特点、内控体系、信息化水平、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等,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识别和判断高风险领域,迅速抓住关键问题,确定审计重点和应对措施。

做准审中研究

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聚焦研究,穿透分析。通过审计实施阶段的研究,揭示具有深度、高度和普遍性的问题,形成有数据、有分析、有观点的审计工作底稿和阶段性成果,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