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草原、骏马、战车,关于“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关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充满沉沦与崛起、阴谋与背叛、金戈铁马和爱恨情仇,令人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故事的男主角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伟大的秦始皇。对于秦始皇,中国人争论了两千多年,赞扬的说他统一了中国是历史的进步,“书同文,车同轨”“百代皆行秦政治”。反对他的谴责他是天下第一暴君,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焚书坑儒”残害中华文化。其实,这些解读都流于肤浅和表面化,真实的秦始皇要比这复杂得多。他的胸怀,他的境界,他的格局,他的文治武功,他对后世两千多年中国人的精气神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身上隐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周天子组织的合纵联盟瓦解后,秦国兴兵问罪,逼迫周王室献出包括洛邑在内的三十六座城池,末代天子周赧王气得破口大骂:“秦嬴,你这个养马的家奴!”这句骂词自然是杜撰的,但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存在的,即秦国王族的确是靠给周天子养马起家的。
《史记·秦本纪》里面介绍,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的秦人远祖,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远房孙女,名字叫脩,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大业。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大费(又名伯益)。伯益曾经协助大禹治水,又给舜帝驯养鸟兽,所以舜赐给伯益一个姓——嬴,并且还送了他一面黑色的旗帜,这就是“秦国尚黑,属水德”的由来。
秦国的祖先在周朝之前,居住在山东莱芜一带的“嬴国”(商奄)。夏末桀暴虐,嬴姓的费昌去夏归商,为商汤驾车,并追随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夏桀,被封为诸侯。孟戏、中衍都成了给商王驾车的车夫。中衍的后人中潏成了将军,为商朝守卫西陲。中潏的儿子蜚廉以马术见长,受到商纣王的赏识,就在蜚廉出使北方的时候,周武王灭了商朝。蜚廉于是就跑到山东商奄一带秦人的故地去四处游说,召集嬴国的人马替商朝报仇,策动了奄、盈等殷商诸侯国对西周的复仇之战。
这场战役,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平定,“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其凶险和难度远远高于武王伐纣。显然,蜚廉串联的这场反周军事行动,差点颠覆了初生的周王朝。
事败之后,嬴的姓氏被剥夺了,国家也不复存在了。周王把他们从东面的商奄一带迁到西边的甘肃,让他们和西戎杂居在一起,方便管理,其后裔子孙居于犬丘。
到了西周周孝王执政时,周边的游牧民族多次骑着马,跑到西周的领土上掠夺财富。周孝王忍无可忍,决定组建一支骑兵,对付这些野蛮的侵扰。他先在汧、渭之间弄了一个养战马的牧场,然后向大家打听,谁比较会养马。犬丘人觉得这是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便把一直在犬丘居住的非子,推荐给周孝王。
非子别的东西不太会,但最会养马,当上周天子的养马官才三年,就给周孝王养出了很多的好马。《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说非子住在犬丘,也就是今天甘肃的天水一带,善于养马。周孝王听说以后,就把非子召来,让他为周王室养马。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天子养马,马养得是膘肥体壮,而且繁殖率很高。周天子一高兴把非子喊来对他说,从前你的祖先伯益为舜帝主持驯养牲畜,牲畜的繁育率很高,所以舜帝就赏给他一块土地,又赐他姓嬴。现在你为朕养马,马养得也这么好,朕也封给你一块土地,做个附庸吧。
至于为什么叫“秦”,最早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给出了秦的解释有两个,《说文解字·禾部·秦》这样描述: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春省。一曰秦,禾名。“秦,禾名”作为秦字的本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可以得到验证。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秦字的下部是两个禾,象形的是禾苗的密植丛生,长在一起,上部的中间像宝葫芦一样的字符,象形的是禾苗的禾穗是朝天生长的。一般的禾穗会弯下来,而这个是朝天生长的,上部的左右好像一对爪子一样的东西,表示用双手收获。所以从这个字早期的字形来看,秦应该指的是一种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那么,这种禾是一种什么植物呢?经过学者们的考证,秦这种禾就是现在称作草谷或者毛谷的禾本科优质牧草猫尾草,马和骡子最喜欢吃。这种牧草在今天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还有种植。
当时称为秦现在称为猫尾草的这种牧草,今天看来是很普通的,但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在非子种植它的时代,就不那么简单了。正是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这一带地方,非子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大量种植牧草,从事养马事业。因为给周天子的马养得好,所以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识,让他做了一个附庸。本来非子的地位是很低的,周天子让他做附庸可以说是超乎想象的。为了纪念这份特别的荣耀,为了标志他立国的根本,所以国号就叫秦。
养马能手非子,从此拥有了封地,被后世称为秦非子。
“犬丘”,又叫“西犬丘”,这是非子在获封前居住的地方,是秦人重要的祖居之地。而非子的封地,建城邑的“秦”地则在犬丘东北方,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
为了一探究竟,2020年8月,笔者来到地处大西北的甘肃省天水市。在朋友的陪同下,笔者驱车前往秦非子养马地秦家塬。八月中旬,立秋后的天水城区,当太阳丝毫没有“收敛”炙烤大地的倔强时,在秦家塬,满目葱郁苍翠的草原牧场上凉风袭面的痛快,着实有种开启“空调”模式的感觉。置身于此,让生活在城市里的焦灼烦躁荡然无存。
“塬”这个字,似乎就是为大西北而生,原意为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秦家塬则显然不同于寻常意义上的“黄土塬”,这里水草丰美,一片葱绿,无论从行政区划还是地理位置而言,秦家塬都处于分水岭的位置——东接陕西固关,北连张家川平安牧场,南邻马鹿关山草原,再往西则是大西北的茫茫荒野。
随着车子继续前行,天越来越蓝,云越来越白。仲夏的草场景色秀丽,满目苍翠,处处皆绿,就像雨后洗刷过的一样。连绵的关山把无数美景揽入怀中,集森林、云海、草原、山峦、峡谷、河流为一体的原生态草场,一幅精美绝伦的天然画卷。来到秦家塬,如同来到内蒙古的坝上草原。蓝天朗朗,白云悠悠,芳草如茵,牦牛似黑珍珠般撒在草原上,马儿撒欢奔跑。不禁使人联想到秦非子时期群马嘶鸣,百骏饮泉的壮观景象。
秦非子在其封地张家川瓦泉村一带筑城建都,于是这里遂形成秦先祖最早的都邑。
但这里地处草原与大漠连接处,与戎狄杂处,让秦饱受戎狄的侵扰。但祸兮福所倚,有养马技术傍身的秦人,在与戎狄的长期纠缠、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一经验,让秦在后来的岁月中,厚积薄发、大放异彩。
公元前824年,秦非子的曾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讨伐西戎。此前,西戎族不堪上一任天子周厉王的压迫,背叛了周,攻占了秦的祖地犬丘。但秦仲不敌西戎,战败而亡,他的长子继位,为秦庄公。
秦仲死后,周宣王召集秦仲的5个儿子,给他们精兵7000人,让他们继续讨伐西戎,收复失地、为秦仲报仇。有了7000精兵的秦庄公如虎添翼,打败了西戎。周宣王便把犬丘作为封地给了秦,让秦国国君当西陲大夫,镇守西陲。
有了两处封地的秦,日渐强大起来。秦庄公的长子世父,想把太子之位让给更有能力的弟弟秦襄公,便对大家说,西戎杀死了我的祖父秦仲,我要杀死西戎王,为祖父报仇,没空继承王位!于是,太子之位,便落在了秦襄公的头上。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周幽王便是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周天子。为了让他的美人褒姒拥有天下最好的东西,周幽王罢黜废了原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给褒姒和褒姒的儿子挪位置。废太子宜臼不堪其辱,找到外公申侯帮忙。申侯又来找犬戎帮忙。这一帮,直接葬送了西周:犬戎杀死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攻占了西周都城镐京,西周灭亡。
废太子继位,为周平王,只能迁都洛阳,因为洛阳在东边,史称东周。在这一过程中,秦襄公出兵攻打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凭借与戎狄纠缠多年的经验,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周平王看着元气大伤的周王室,赏无可赏,便封秦国为诸侯国,给秦画了个大饼:只要秦能赶走岐、丰上的戎人,岐、丰的土地,便归秦。
秦襄公,从西陲大夫,荣升诸侯,很高兴。决定好好打一下西戎,拿下周平王许下的封地,当名副其实的诸侯。秦襄公觉得,反正祖祖辈辈都在打戎狄,已经打出经验了,应该很快能拿回封地。没承想,这一打,就有去无回。
自五年前,他千里奔驰,救下被犬戎侵扰的周天子,他就开始攻打西戎,已经打到了岐山,眼看,就能夺回封地,但,他的阳寿已到。他很不甘心,却只能永远闭上了双眼。闭眼的那一刻,他想,如果,他可以继续活着,秦,就能从蕞尔小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
公元前750年,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实现了秦襄公的愿望,赶走了西戎,拿回了封地,收揽周朝遗民,秦国作为诸侯国,开始强大,为秦始皇日后横扫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从养马的附庸小国,一步一步问鼎中原,可以说,是靠过硬的养马技术、长期积累的作战经验,积累下第一桶金。戎狄,对其他诸侯国来说,是强大的敌人,对秦来说,却是垫脚石。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九年之后,嬴政年满22岁,开始着手亲政。这一年,他用雷霆手段,平定了嫪毐之乱,罢免并赐死了权臣吕不韦,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霸业之路。刚刚登基时,秦国虽已逐渐崛起,但还未成为真正的霸主。而嬴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开始对内治国,对外征战,步步为营,攻无不克。
为什么七国争霸秦国胜出?为什么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原因多种多样,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秦始皇的胸怀,能广纳天下英才,重用天下英才。其二是秦始皇对马的喜爱,组建的强大的骑兵和战车弓弩,代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军事力量。
有两个著名的故事最能代表秦始皇的格局胸怀和对人才的尊重。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但李斯素有大志,辞职进入稷下学宫,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学,学成入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