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四大传承风险,避免走向衰败
发表于 2025年8月

突发式传承的实质是上一代企业的内在深层结构突然被解构,然后重新配置和构建新的内在深层的系统结构,创建全新而均衡的企业秩序。

突发式传承的最常用模式是核心家族成员组合或者与职业经理人相配合,但这往往仅是突发式传承的开端。“局中人”不能仅从“事件性”的短期视角出发,还要以“过程研究法”去预防,尤其是应当考虑影响深远、复杂漫长的“后突发性传承”的全过程。

传承过渡期警惕系统性冲突

突发式传承由某个时点上的某个意外事件所触发,但绝非只是一个“事件”,其最大风险在于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将企业家、高管团队和利益相关者卷入一场漫长的震荡过程和传承周期之中,引发多重冲击和结构性变化。这个复杂过程可能会改变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

突发式传承很可能会导致骤变式、断崖式的传承历程,切断传统交接班式循序渐进的过渡历程。传统传承模式一般会经历5~10年时间,而突发式传承过程则必须压缩至1~3年、以“快进”模式完成。突发式传承过渡期包括应急性过渡期、确认继承方案期等,关键时间窗口期具有关键特征,需要根据任务要求及时行动。真正的传承没有终点,与常规交接班传承计划相比,突发式传承需要设计截然不同的方案,并重点防范可能使企业偏离轨道的各种陷阱。

我们选取几个较为典型的传承案例,对其传承模式、离世事件和继任过程等进行解剖式研究,以更清晰地展示继任过程中微观层面的冲突及变化,打开突发式传承的“过程黑箱”。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过程研究,可以发现自企业家离世事件到后续治理的过渡期间,尤其是最初阶段,正是企业治理与家庭关系冲突的高发期。与企业相关的家庭成员股东一旦冲突升级,就会外溢至企业系统之中,引发以股权和控制权之争为代表的系统性冲突。大多数企业家并未确立遗嘱、规划股权传承方案,或仅通过口头传达等方式,这进一步增加了股权和控制权争夺的风险。民营上市公司应对照突发式传承危机案例,构建预警系统和应对机制,避免出现极端的家庭冲突和公司经营困局,谨防系统性冲突成为走向衰败的第一步。

突发式传承的四大风险

股权风险

杉杉、大亚等案例中的股权之争,导致了股权冻结等风险。2023年3月23日,杉杉股份第十届董事会第四十次会议选举郑驹为董事长。据媒体报道,周婷出现在同一天稍早举行的临时股东大会现场,指认选举郑驹的临时股东大会是违规和错误的,并提出基于继承关系,其应当为实控人并填补空缺的董事席位。

2023年3月,周婷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申请财产保全,4月10日郑永刚名下的宁波青刚51%股权被冻结。2024年11月4日,杉杉集团持有的杉杉股份19.08%股权被四川绵阳中院司法冻结,16.85%股权被广州中院轮候冻结。

治理风险

杉杉、大亚、电科院均出现控制权争夺和高管集体离职等治理风险。例如,2023年1月12日,电科院的继任者胡醇被免去董事长、总经理职务,随后胡醇对父亲胡德霖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董事会会议决议。胡醇则被指将公章、合同章和法人章带离公司,在公司披露的对深交所关注函回复的公告中,他表示:“胡德霖与本人因经营理念产生分歧,最主要的分歧是两人对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不同,本人主张合规经营,胡德霖先生还是野蛮发展、粗放经营的理念。”

2023年9月初,电科院公告称,包括董事长宋静波、总经理李杰、董秘刘丹丹等董事、高管提交辞职报告。9月14日,胡醇再次担任董事长。此前公司披露的公告显示,胡醇对原董事长的任命十分不满,认为其“根本不具备担任电科院董事长的能力”“随便选一个人来当董事长,背后还是受他指使”。

大亚在陈兴康去世后两年内,包括公司董事、总裁、董事会战略投资委员会委员翁少斌等多名董监高人员离任或退休。

财务风险

大亚、杉杉均产生债务违约等财务危机。2019年7月至8月,大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等约10家企业的资金危机集中爆发,叠加担保后总金额超过8亿元。7月28日,陈晓龙联手姐姐陈巧玲发布《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股东声明》,直接指出:“陈建军甚至利令智昏,向各银行发函,阻止各银行继续向大亚贷款,导致各银行产生恐慌,纷纷停止向大亚贷款,从而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

2024年11月8日,杉杉股份公告称,杉杉集团因融资融券业务债务逾期,其通过国泰君安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持有的公司6523万股股份,存在被强制平仓的风险。截至2024年10月31日,杉杉集团在上述信用账户融资负债本金2.37亿元,而截至11月8日,杉杉集团(除上市公司杉杉股份外)合并口径有息负债总额为122.65亿元,其中1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为114.20亿元。

资本市场风险

以大亚为例,陈兴康突然离世后发生的4次事件均导致股价出现阶段性波动。

本文刊登于《董事会》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