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 年 5 月 16 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型展览“凝固的时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文物特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幕。展览以 103 件(套)来自庞贝古城的展品(包括 100 件文物真品、2 件模型和 1 件复制品)为媒介,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探寻古罗马庞贝城被火山封存的辉煌与日常,开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些展品,不仅揭开了庞贝古城的文化谜题,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重要载体。为此,我们邀请到该展览策展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交流和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韦玲,为我们讲述展览策划背后的故事,解读珍贵文物的文化内涵。
近日,“凝固的时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文物特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开幕。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展人之一,我深知这场展览绝不应定位为简单的文物陈列或仅仅满足公众对异文化的“猎奇”,而是一次以考古实证重连断裂文明血脉的自觉使命,更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文明因交融而升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缘起: 以灾难为镜, 叩问文明共生
庞贝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附近的一座古城,曾是古罗马帝国繁荣的商贸中心。鼎盛时期的庞贝,神庙、斗兽场、大剧院等宏伟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酒肆遍布街巷。当维苏威火山的轰鸣撕裂公元 79 年的天空,庞贝城的时光被永久封存。近 2000 年后,那些凝固在石膏中的遇难者身影,成为我们展览的起点—蜷缩的孩童、俯身倒地的母亲、试图掩护家人的父亲……他们定格于生死一瞬的躯体,无声讲述着人类在自然伟力前的渺小。但策展的初衷不止于重现灾难。我们试图追问:当辉煌的文明突遭灭顶之灾,究竟何物得以永恒?我们期望,庞贝的遗存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关乎人类文明本质的叩问。
庞贝的特殊性为此提供了答案:火山灰如同琥珀,将古罗马的市井烟火、艺术信仰完整封印。它是研究古代社会的“活体标本”,更是中意文明对话的绝佳载体。2025 年恰逢中意建交55 周年,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选择以庞贝为媒,让封存千年的古罗马文明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广西,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该展览也是广西博物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览之一。作为广西历史最悠久、拥有90 余年历史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广西博物馆不仅致力于传承、保护、弘扬广西历史文化,也在努力联动国际资源,推动跨文化研究与传播,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2023 年,我们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意大利东方艺术博物馆、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意大利巴拉科古代雕塑博物馆以及国内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大河文明”展。这一跨文明交流展,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108 天展期内累计接待观众逾 30 万人次,单日最高参观量 2 万人次,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近百篇,相关话题网络传播热度超过百万。这让我们更坚定了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策展理念的决心。
相较“大河文明”展的宏观叙事,“庞贝文物特展”聚焦单一文明的微观切片,试图通过考古实证的深度解码,展现古罗马时期的社会发展面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讲述维苏威火山喷发的震撼故事,并由此引发关于灾难与生命的哲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