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同行
作者 夏敏
发表于 2025年8月

栏目主持人:许晓明,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

2020 年,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蒙古族长调民歌之后,中国第二个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项目。送王船广泛流传于中国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是以禳灾祈安为目的的民俗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将其价值对应4 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优质教育”“水下生物”“和平、正义和强大的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送王船项目加深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活动对巩固社区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有一定的作用,其还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国家的文化间对话,体现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

漳州芗城区旧桥头居水社疍民九龙江江面王船“化吉”现场(2021年10月18日摄)。

福建晋江口到九龙江口滨海或沿江一带的闽南人,流传着“送王船”的习俗。随着闽南人下南洋,这个仪式也被带至异国并保留迄今。“送王船”是渔民、半农半渔的闽南村落的传统习俗。走船的闽南沿海人,其海上生计活动充满了危险,或风高浪急沉船,或瘟疫瘴疠夺命。去风险、保平安成了“送王船”仪式的根本目的。“送王船”仪式被视为维系着滨海濒水群体生命安全的公共行为,于是百姓投入以时间、财力与热情。

王船,即王爷“乘坐”的船。谁是王爷?说法约有三种:其一,认为王爷即郑成功,中国台湾学者连横、蔡相辉,以及厦门大学已故人类学家郭志超均持此见;其二,认为王爷即瘟神,日本学者前岛信次、中国台湾学者刘枝万、厦门大学学者连心豪均持此见;其三,认为王爷即闽南沿海民间信奉的某些半人半神人物,包括取瘟药自服而亡的护民者(如厦门龙珠殿供奉的池王爷、同安马巷元威殿供奉的广利尊王)、因各种原因为民献身者(如俞大猷、许远、萧太傅、扁鹊等)、进士(据说有 360 人或 36 位名人受害成瘟神而受祭拜者)、某些勤政爱民的清官(如陈文瑞、狄仁杰、郭子仪等)、五方瘟神(东西南北中五瘟)等。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