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和音
作者 江雪 刘雯
发表于 2025年8月
鼓楼对歌。侗族文化迷张庆巍/ 摄

栏目主持人:许晓明,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语称为“嘎老”(“嘎”是汉语“歌”的借音,“老”是侗语里“大”的意思),主要流传于贵州、广西的侗族聚居区。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作为无文字民族,侗族大歌起到心灵陶冶、知识传承的作用。目前,侗族大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 7 位,其中女性占了 4 位,说明女性在侗族大歌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女性通过传承大歌,提升了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通过参加展演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侗族大歌还有调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其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介绍侗族大歌时对应的三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及“和平、正义和强大的机构”,具有极高的价值。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不仅是侗族民众抒发情感、传承文化的关键载体,更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赢得了无数听众,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2009 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凸显东方音乐智慧的璀璨象征。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相传,侗族的祖先在田间劳作时,被山间的蝉鸣、林间的鸟鸣与溪流声交织的神奇和声所触动,故而效仿自然的音韵,创作出了第一首侗族大歌《蝉之歌》。虽只是个坊间传说,却道出了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关联。其初始形态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古越文化一脉相承。宋代文献记载下的“仡伶集体歌唱”景象,标志着大歌日趋成熟,明代邝露笔下呈现的“长歌闭目”演唱形式,生动展现了侗族人民对大歌的热爱。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