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城市化景观中重读《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 梦云
发表于 2025年8月
《月亮与六便士》。

英国的六便士和天上的满月都是金灿灿、圆滚滚的,但两者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却不可同日而语。《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于 191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自引入中国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不同阶段读者群体的喜爱。《月亮与六便士》在中国出版市场持续畅销。在2010年之后,伴随着疗愈文学和个人成长类书籍的流行,这部小说被重新包装为追寻自我或逃离世俗的励志读物,但书中主人公的道德抉择却引发了争议和思考。

思特里克兰德与高更

《月亮与六便士》的核心主题之一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从伦敦中产阶级生活的逃离,他抛弃了稳定的家庭和体面的工作,前往巴黎和塔希提岛,追求内心的艺术理想。思特里克兰德最终在塔希提岛找到灵感,创作出惊世骇俗的画作。通过主人公极端的人生经历,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世俗、自由与责任之间的辩证法。毛姆并未给出矛盾之间的答案,而是以冷峻的笔触呈现了人性的复杂与选择的代价。

一个公认的看法是,小说主人公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镜像。主人公有和高更一样的生活轨迹:他们早期都是证券公司的经纪人,然后在巴黎追求艺术理想,最终把塔希提岛当作归宿,创作出一批伟大的作品。尽管主人公借鉴了高更的经历,但毛姆并不是完全照搬现实。

小说的改编之处是把主人公早期的工作经历放在了伦敦,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毛姆是英国人,这种改编更容易吸引到他所在地读者群。此外,作者进一步放大了高更的性格特质,使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呈现出近乎“反社会”的人格,完全漠视他人感受。主人公最后因为麻风病而失明,临死前他让妻子烧毁壁画,这是一个更戏剧化的结局,其实高更晚年疾病缠身,但他并未失明,而且他很爱惜自己的作品。思特里克兰德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极度追求艺术纯粹性的人,他并不关心作品是否被世人看到或认可,而是将创作本身视为一种内在的、自我满足的使命。所以,他选择让这幅壁画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这一情节是毛姆对艺术殉道者的理想化塑造,而高更的实际创作动机是更复杂的。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