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始终镌刻着实干家的奋斗足迹。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实干精神不仅是攻坚克难的利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这种精神特质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中,渗透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任务不仅需要宏伟蓝图的擘画,更需要千千万万实干家在各自岗位上书写奋斗篇章。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到文化传承的深耕不辍,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探索,都需要干而论道,具有实干精神。新时代的实干家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蓝图转化为现实。这种精神特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短板的攻坚者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锻造一批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的科技攻坚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干家们正在开拓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传奇。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科研工作者们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潜心钻研,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为科技创新筑牢根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连续多年保持在2%以上,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研究团队研发的“墨子号”卫星实现了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密钥分发,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为未来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生物医药领域,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已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实现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跨越式提升,其刀片电池技术已使整车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背后是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数千次的参数优化与原型机测试。战略高技术领域,航天人逐梦苍穹,“嫦娥”“天问”“天和”的发射,突破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带回样本和数据,助力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科学研究,真正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能源领域,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为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创新突破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正在酝酿革命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组建创新联合体。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创新高地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科技创新需要战略定力,更需久久为功的韧劲。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创新”刻入发展基因,当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钻研,科技创新完成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科技动能。
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文化继承者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需要处理好“守”与“变”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新时代文化继承者的重要使命。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为中华文明留存了“金种子”;《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热播,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种创造性转化,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浙江杭州,“90后”设计师林海将宋韵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其作品亮相米兰时装周引发轰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AR技术重现盛唐景象,让游客“穿越”千年与李白对诗。从昆曲《牡丹亭》在伦敦连演多场到网络小说《诡秘之主》海外点击量超亿次;从“汉语热”席卷全球180多个国家到短视频博主李子柒通过田园生活视频在海外“圈粉”……中国文化正以多元形态与世界文明交融,持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创作更多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情怀的优秀作品,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