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服务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协同发展
作者 史志钦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共建“一带一路”已从“大写意”向“工笔画”深入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好地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仅释放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也给予服务业重大的机遇。未来需以机制联动为抓手,推动服务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协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服务业带来新机遇

首先,我国拥有强大的服务业和超大规模服务业市场,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我国强大的服务业和超大规模服务业市场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76.56万亿元,同比增长5.0%,占比56.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2%。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专业服务能力(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和植根于制造业大国基础的生产性服务能力(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共同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市场增长潜力不断释放。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叠加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等利好因素,以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为特征的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释放我国高端服务的进口需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与共建国家的服务贸易合作。一方面,我国日益专业化、高端化、数字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更好地赋能共建国家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共建国家提供的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也将助力满足我国消费升级需求。

其次,我国与共建国家“软联通”不断深化,为服务业更好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下良好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在合作机制、制度和规则对接、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软联通”不断得到深化,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合作机制方面,我国通过“中非合作”“中阿合作”“中国—中亚峰会”等多边合作机制,与超过14个国家建立服务贸易双边合作机制,借助定期峰会、部长级磋商以及专项工作组,加快了我国与共建国家服务业开放进程。在制度和规则对接方面,2017年我国与金砖国家签订的《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2018年与中东欧国家签订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倡议》、2021年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签订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服务贸易合作框架》等合作文件,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规则对接和市场准入指引。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服务贸易交易会等物理展会、中国—东盟数字贸易中心等数字平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中医药跨境服务线上平台等行业专业平台,共同构建了我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立体化的服务贸易合作网络,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再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开拓传统服务贸易的合作空间。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向深入,我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双方深化开展传统服务贸易创造了条件。同时,共建“一带一路”正从产能合作为主转向产能合作与服务贸易并重,拓展了双方在传统服务贸易合作空间。产能合作本身能够带动建筑服务、运输与物流等传统服务贸易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民心相通”机制,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心联通”领域的服务贸易合作开辟了增长空间。《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强势出圈,吸引包括共建国家在内的大批海外玩家,并获得海外观众的好评,助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IP出海,走向世界。伴随着我国与共建国家共同举办旅游年,建立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等机制,加上签证利好便利、开通直飞航线、增加航班等多重利好因素,东南亚、中亚、东欧地区与国家,成为国人出境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