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服务业消费潜能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刘玉红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需推动服务业发展精准对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需求,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政策供给,引导支持服务业加速提质扩容、优化结构布局、完善功能体系。以增加有效供给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品质,统筹增强产业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夯实服务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激活服务业消费潜能是实

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服务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循环,一头系着百姓生活品质,既是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的重要支撑,也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方向,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力。扩大服务消费,兼具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战略价值。

服务消费是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杠杆。通过“需求端牵引”机制,服务消费既推动服务业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跃升,又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其跨界渗透特性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壁垒,推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服务+”新业态,牵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显著提升全产业链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同时,居民对品质服务的需求升级(如高端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文旅等),推动服务消费从“基础满足型”向“体验增值型”转变,倒逼服务业加速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实现内部结构高端化迭代。

服务消费构建就业与人力资本的正向循环。服务业作为我国就业的“蓄水池”,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73439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48.8%,近5年占比持续攀升,稳居吸纳就业“主力军”地位。同时,服务业也是灵活就业的“主战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催生了外卖骑手、家政小时工、在线教师等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劳动者可依据自身时间与技能灵活选择,适配“兼职、副业、阶段性就业”等多元需求。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超2亿人,其中90%集中在服务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弹性空间”。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消费创造的就业岗位为劳动者带来可支配收入,而收入增长直接提升其在教育、培训、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型服务”上的支付能力,形成“就业—收入—投资”的良性循环。

服务消费是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切入点。服务消费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是内需扩张的“乘数引擎”。它并非孤立的终端消费,而是串联起“生产—流通—服务”全链条,通过“一点带动多点”的乘数效应激活上下游产业需求,形成内需扩张的“涟漪效应”。同时,服务消费兼具刚性需求与升级需求的双重特点,是稳定内需的基本盘:医疗、养老、教育等“生存型服务”具有刚性,受经济周期影响小;文旅、体育、健康、数字服务等“发展型服务”随收入增长加速升级。这种“刚性+升级”的双重属性,能在经济波动中稳定内需底盘,缓冲商品消费(如耐用品)周期性下滑对内需的冲击。

服务消费是共同富裕的加速器。餐饮、零售、家政、物流等服务消费领域对技能要求低、岗位供给稳定,是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主阵地”。其多元化发展能创造海量“低门槛、高吸纳”的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农村转移劳动力、低技能劳动者、残疾人等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需求,通过“就业增收”直接缩小收入差距。新兴服务消费还催生出“灵活增收”渠道,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下的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农村电商等服务消费,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时间灵活、地点自由”的增收机会,打破传统就业对学历、体力的限制,让弱势群体也能公平参与收入分配。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