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攀升
作者 王高翔
发表于 2025年8月

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巩固实体经济支撑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升现代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作用愈发突出。新时期,应将在顶层设计、行业管理、资源倾斜、双向开放与氛围营造方面统筹推进,尽快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跃升发展。

认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催生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动能、增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优势等方面的战略作用愈发凸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持合理增速提供了强劲动力。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已发展成为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是新发展阶段构建实体经济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渗透于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全生命周期。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两者关系已从早期的“被动依赖”“互补发展”转变为“主动引领”的新格局。在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发生深刻转变,已从最初为企业提供单一化、片段式服务的“辅助角色”,升级为提供综合性、全链条知识技术服务的“核心生产力”。实践表明,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支撑和深度赋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提升制造业供给品质,还能有效扩大制造业对国内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助力构建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在新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关键动能,成为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创新孵化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众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孕育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要素的创新性组合、产业的深层次变革,而生产性服务业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突破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具体而言,从科技成果的“0”到创新产品的“1”,需要依托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转化赋能”;从试制样品的“1”到规模化生产的“100”,则需要供应链服务、产业金融、信息服务、质量认证、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集成支撑”。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既能弥补科研开发、工业设计等薄弱环节,又能提高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能力,还能促进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培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纽带。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关键支撑。以海运服务为例,我国虽然是航运大国、造船大国、海洋贸易大国,海运贸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0%,中国船东控制的船队规模约占全球16%的份额,但相应的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球十大集装箱航运企业中,中国大陆仅有中远海运1家,而欧盟占据4席,这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再看咨询服务业,美国Gartner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2万名员工,是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企业,年营收超过50亿美元,其中40%以上来自海外市场,其建立的行业标准和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而我国咨询业尚未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