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情绪经济”“票根经济”“演出经济”“旅游经济”串珠成链,共同撬动新的消费增长点。作为首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朝阳区秉持“开放包容、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推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八项新政策”和“八项新行动”,不断创新多元融合消费场景。本期“走民企 看创新”系列主题调研走进北京市朝阳区,感受这里充满生机的消费活力。
“演艺+消费”如火如荼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
近年来,作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朝阳区持续深耕“演艺之都”建设,出台《朝阳区助力“演艺之都”建设实施方案》,优化审批流程,拓展“演出+”服务增量,推进建设“三里屯、朝外、亮马河”三大特色演艺群落,升级打造“奥运、CBD、望京酒仙桥、南部地区”四个演艺活力区,释放区域“演艺+”经济新潜力,营造了“到朝阳,跟着演艺去旅游”的文化氛围,激发了朝阳区消费新活力。
作为首都文化演艺高地,朝阳区构建起多层次且全链条的演艺产业生态体系。近60个特色鲜明的演艺空间形成了大型场馆、特色空间、城市公园和文创园区相互补充的多元场地矩阵,从鸟巢、工体等国际级演艺地标到遍布全区的演艺新空间,为各类演出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场地选择。
“演出场地、机构和人才相互支撑的完整生态,使朝阳区形成了演艺市场繁荣且消费带动显著的发展格局。”据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朝阳区开展营业性演出约8.6万场。从演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看,按照文旅部大型演出6.85倍拉动系数,2024年朝阳区大型演唱会的16亿元演出票房贡献北京综合消费超过109亿元,有效拉动了住宿、交通、餐饮、购物、旅游等多业态增长。
在这个充满热力与热情的夏天,Livehouse成为年轻人聚集地之一,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消费生态。这种演出具有强社交属性,观众追求近距离互动与沉浸式体验,愿意为情感共鸣和现场氛围买单,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
7月15日,唱作歌手Chris James在福浪Livehouse(以下简称“福浪”)的演出定于晚上8点开始。《经济》记者提前2个小时来到现场,热情高涨的乐迷们早已在门外排起了长龙等待入场,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打卡”,期待着站到前排和喜欢的乐队见面。
在这个以音乐为核心、融合多种业务模式的综合性演出场地,福浪创始人和主理人黄新向记者表示,相比在演出场馆里规矩坐着,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Livehouse这种有意思的演出形式,站立式演出场所与大场馆、剧院都不同,可以帮助艺人、乐迷实现近距离交流。
Livehouse被视为“微循环演出场所”,既是成长期艺人的展示平台,也是成熟艺人的“回馈型”演出的不二之选。“比如像老狼、周迅、逃跑计划和盘尼西林乐队等知名艺人、乐队也会来我们的场地表演,实际上就是想要回馈乐迷。”据黄新介绍,福浪共有两个演艺场馆,其中大场馆可容纳1200人、小场馆可容纳450人,这种大小场馆结合的配置,提供了从室内音乐节、演唱会到小型音乐演出、艺术沙龙、商务活动等多样化的场景。
既要有热度,也要有温度。福浪设计建设初期,除了高标准配备音响和灯光设备外,还充分考虑乐迷观演体验,在观众区采用“前下挖、后增高”的创新设计,有效解决了现场视线遮挡问题,无论观众身处何处,都能拥有绝佳的观演视角。“我们通过有‘温度’的场地设计留住乐迷、留住主办方,这个场地才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黄新表示,为了满足乐迷的需求,福浪与国内外众多知名艺人及乐队展开合作,不断丰富演出内容。
如今,这里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演出场所,实际上也是一个沟通交往的平台。“今年5月份,有一对乐迷新人在福浪门口拍婚纱照。他们说两个人就是在这儿认识的,认为这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我们就把他们请到福浪里面来拍了。我很感动,我们依托于演出,更依靠乐迷,只有乐迷来、观众来,场地才有热度。”黄新说。
据黄新介绍,福浪平均每场活动为周边带来超过千人次的客流量,有效拉动了周边餐饮、娱乐、住宿酒店等业态的消费。
尽管有小而活的优势,但福浪等也面临着大场馆的冲击,黄新表示,近几年Livehouse演出票房整体呈现“前热后冷”趋势,2023年初期市场需求旺盛,但自2024年下半年起有所下滑,主要受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撞期分流影响,面临来自大型场馆如鸟巢、M空间的竞争压力。为了化解这种挑战,福浪通过优化舞台设备、加强舞美合作、丰富演出内容等方式提升吸引力,同时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采取灵活调整排期策略,优先保障小场次演出频次与票房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