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经济”带起“火热消费”
作者 秦云龙
发表于 2025年8月

今年夏天,我国电力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大关,这相当于150亿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山东、江苏、广东等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刷新纪录。与此同时,一场消费热潮也在大江南北上演,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冷饮厅前,购买者排起了长队;各大城市的商超、便利店中,“冰杯”成为畅销产品;美团数据显示,“避暑游”搜索量大幅上涨,西北、东北等清凉之地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冷资源”与“热经济”的猛烈碰撞下,暑期“清凉消费”变得愈发火热。

这场“冰火交响”的消费热潮背后,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南山牧场将1760米海拔的清凉包装成“南方呼伦贝尔”;江西省靖安县中源乡840家民宿组成的“避暑组团”,把每立方米10万个负氧离子转化成户均10多万元的年收入;贵州省六盘水市,则凭借“绿色凉都”品牌让煤炭之城实现旅游收入对传统能源的反超。数不清的山山水水正通过“气候+业态+文化”的重构,完成了从生态资源到经济资本的跨越。与此同时,经营主体也凭借敏锐的嗅觉,在“凉经济”领域开展“微创新”,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移动冷吧”开进了景区,浙江义乌的太阳能风扇帽在海外成为爆款,在各大网购平台的“避暑神器”专区里,降温喷雾、冰感坐垫等销售火热。这些看似微小的产品迭代,串联起“需求洞察-技术破局-场景再造”的完整链条,清凉消费超越“降温”本身,演变为品质生活的新注脚。眼下,政策的精准滴灌与市场的澎湃活力,正共同奏响全民参与的“清凉经济”交响曲,全国各地依托气候资源、文化特色和场景创新,将“清凉”转化为消费动能,成为拉动夏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8月的晨光漫过九岭山南麓,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在薄雾中渐次苏醒,这座地处赣西北的小乡镇,共拥有19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年平均气温15℃,夏季海拔800米以上的山间气温只有22℃,因此在民间谚语里有“身上无棉,莫上中源”的独特气候印记。如果说中源乡是一个“天然空调房”,其清凉密码则写在绿水青山间,藏在生态数据里。作为靖安县“文旅美县、生态名县”战略的重要片区,中源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10万个,堪称“天然大氧吧”;1794米的最高海拔与800米-1000米的主避暑区落差,让夏季平均气温稳定在22℃—26℃,比省城南昌低6℃—10℃,昼夜温差带来了“昼穿单衣夜盖被”的独特体验。“一凉两干三无”的民谚则精准概括了中源乡的优势——凉快、干净、干爽,无苍蝇、无蚊子、无空调,天然规避了传统避暑地的闷热与机械制冷的局限,这样的生态本底,让该乡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来自南昌的刘先生一家已在中源乡的民宿里住了半个多月,他对《经济》记者表示:“城里38℃的高温烤得人发慌,在这里早上起来要加件薄外套。周边能爬山、能玩水,晚上还有夜市,老人孩子都能找到乐子。”像刘先生这样的“暑期常客”,每年夏天都有3万多人在中源乡纳凉避暑,他们“寻凉”而来,更带着对生态的认可留下。

中源乡清凉资源的价值转化,始于民宿产业的蓬勃生长。2018年,该乡仅有278家民宿,到今年这一数字已激增至近840家,床位突破3万张,其中三星级以上民宿达192家,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最高可达20万元-30万元。民宿经济的“滚雪球”效应,让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乡,实现了从“种庄稼”到“卖气候”的华丽转身。合港村的曾广钦是这场转型的典型代表,他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民宿,去年收入突破10万元,“以前种水稻,遇上旱涝年景就发愁,现在做民宿,客人提前两三个月就订房,连春节都要收拾房间迎客”。如今,中源乡的民宿类型也日益丰富,既有“璞源”“九岭山房”等主打设计感的中高端民宿,也有“野塘隐夏”“垴上朴宿看”等获评省级星级的特色民宿,更有悦榕府、怡福居等康养项目入驻,形成“高中低”梯度民宿供给体系。去年,中源乡旅游综合收入已达2.1亿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避暑旅游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黄金产业”。

中源乡的“旅游旺季”是每年的7月—9月,每到这个时节,来自天南海北的“避暑候鸟族”便会如约而至。70岁的南昌市民王大娘带着家人刚入住三坪村的农家山庄,她翻着两个月的包月订单笑着告诉记者:“每人每月2000元含食宿,比在城里开空调还划算。晚上睡觉要盖薄被,早上起来能看见山雾,这才是真正的避暑。”为了让“候鸟”住得安心、玩得舒心,中源乡的配套服务同样“贴心”,从南昌出发的避暑清凉专线班车票价最低至19.9元;三坪村的早市上,1.5元一杯现磨豆浆、1元一个热乎韭菜合子、3元一斤农家豆腐,物美价廉的自产果蔬、土猪肉琳琅满目,“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享农家乐”的休闲模式,让游客既能感受乡土温度,又能触摸生态脉搏。记者站上三坪村周边的半山腰向下俯瞰,只见白墙红瓦的民宿群与层层叠叠的森林、稻田相映成趣,山风掠过,传来的是游客们的欢笑嬉戏声。如今,这个曾因“山高路远”略显闭塞的山区乡,已经将绿水青山变成了“幸福靠山”,并拿下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西省AAAAA级乡村旅游点”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中源乡客家避暑小镇更成为江西避暑旅游的“金字招牌”。

无独有偶,盛夏时节,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崀山八角寨的云雾在海拔800多米的山顶翻涌,来自湖北的游客张女士倚着观景台的栏杆,享受着清风吹拂。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