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绘就集体经济“富民图”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激活村集体经济的“红色引擎”。从山间田野的特色种植、绿色产业到城市近郊的物业租赁,一个个村庄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破题发展、突围增收,其中赤岭村、蕉坑村和杨梅村的多元化探索尤为亮眼,共同勾勒出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赤岭村:大棚连粤港澳
走进历市镇赤岭村的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连片的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翠绿的菜心、饱满的辣椒、鲜嫩的丝瓜长势正旺,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谁能想到,如今这片“致富田”,曾是村民眼中“零散难管、效益低下”的撂荒地。
转变的关键,始于村党支部的“破局之举”。赤岭村党支部深知,单打独斗的传统种植模式难以撑起集体经济的“钱袋子”,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分片包户,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讲清土地流转的收益前景,最终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成功流转土地600余亩,引入专业农业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建起了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
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冲在一线。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组织党员成立“技术帮扶队”,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面对病虫害防治、市场价格波动等难题,党支部主动对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邀请专家上门指导,与企业共同签订保价收购协议,让村民和集体都吃下“定心丸”。
产业兴旺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基地管理服务费等方式,每年增收超20万元;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党支部干,土地变资产,务工有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李大叔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