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当下,跨境电商已从外贸增长的补充力量升级为国家战略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跨境电商不仅推动着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张,更在重构全球价值链、引领制度型开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我国跨境电商正站在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跨越的新起点,构建适配数字时代的制度型开放生态体系,成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跨境电商形成显著规模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跨境电商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显著规模优势和先发效应。经营主体呈现多层级跃升态势——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头部企业规模能级持续提升,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主体数量超过12万家。海外仓网络覆盖全球主要贸易节点,在欧美成熟市场形成高密度布局,截至2025年初,服务于中国跨境电商业务的海外仓企业已超1500家,海外仓数量超5000个。政策创新持续释放制度红利,海关通关流程简化实现分钟级申报效率,“跨关区退货”模式全国推广,大幅压缩退换货周期并带动综合合规成本有效降低。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跨境电商也面临着日益凸显的结构性矛盾。国际规则应对能力不足是首要挑战,新型贸易壁垒持续升级构成系统性压力,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显著推高运营成本,欧盟增值税新规抬升合规压力。企业应对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仅少数企业构建了完善的碳关税应对体系,多数企业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掌握模糊。头部企业因数据跨境传输不合规在海外遭遇重罚,凸显中国企业在适应GDPR等国际规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跨境物流网络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失衡,航线资源分布不均,新兴市场直航运力供给滞后,造成物流时效延长,部分关键陆路通道的运输成本持续高企。海外仓布局不均,欧美过度集中,而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区域覆盖严重不足。政策协同存在“三重梗阻”,纵向看,省级政策与地方细则衔接不畅,增加企业跨区运营成本;横向看,海关、税务、外汇等部门信息系统未打通,“数据孤岛”导致企业重复提交单证,通关时间增加2倍—3倍。
面临制度、生态与能力的三重挑战
制度层面,制度型开放滞后于业态创新。国内政策体系呈现碎片化特征,各综试区监管标准差异显著,导致跨区运营企业税负存在明显落差。跨境贸易规则兼容性问题突出,中国与部分贸易伙伴在商品归类标准上的差异,推高了企业合规难度。政策迭代速度晚于商业模式创新,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监管滞后,数字产品关税等前沿领域立法缺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兴业态的监管框架尚不健全,相关规则出台明显滞后。在数字产品关税、数据跨境传输等前沿领域,立法保障存在明显空白。同时,国际规则博弈日益深化,欧美正积极构建碳足迹披露、数据流动限制等新型壁垒,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明显不足,提案采纳率偏低,代表比例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