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万千读书人
作者 米丽宏
发表于 2025年8月

陈之藩赞叹胡适是春风长者,自有一种温厚气象。

气象,即一个人的气概、气度,它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让周围的人感觉到一种独特的气氛。气象是眼界、是格局、是丘壑,但它更有一番吞吐,可以周弥六合,可以退藏于密。无论横说竖说,总有一番气度、一番生机。

精神之生机,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智慧学养、格局气度,往往与其长期、大量的阅读分不开。读书,便是读天地、经世事。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也有富余。长期浸淫书卷,人很容易拨去覆盖心灵的浮云,自我琢磨,自我发现,自我启迪,见天见地见“大我”,形成阔达的人格气象。

“读”这个动作意味着打开,濡染,吸纳,切磋,琢磨,生成,批判……打开自己,让世界进到生命中来。它进来了,你才有机会出去;你出去了,才能自觉;唯有自觉,才能照见自己,于灯火阑珊处傲然独立。

一个人长久地读书,含英咀华,总有无形的滋养悄悄润入心田;日积月累,总有那么一种力量,令你混沌大开、眼界豁然开朗。吟咏之间,吐纳珠玉;眉睫之前,浮漾烟霞。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襟怀霁月,荡胸层云。

这种精神的大气象,表现在气质上,则沉静淡泊;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则仁慈友善、和蔼可亲。现代教育家冯友兰最敬仰的人是蔡元培。他说,蔡先生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气象,是令他折服的根本原因。

冯友兰在北京大学读书时,蔡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冯友兰说,他入学第二年,因一件事去请蔡先生签字,第一次进到校长室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一种令寒室蓬荜生辉的人格气象。他说,周敦颐的气象“光风霁月”,程颢的气象“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这些,对于蔡先生完全适用。

蔡先生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这与他长久的阅读是分不开的。他从十余岁起开始读书,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书的。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常年的书卷浸润与自我修持,使蔡先生养成了一种蔼然仁者的、慈祥诚恳的“君子气象”。

那种从内而外发散的精神气象,在曾国藩口中,被称作“骨相”。曾任两江总督的他,希望儿子能做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以改变气质,惟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内在的精神,在俗世名利的挣扎中不免蒙尘受损,而读书可以使其得以净化和补益。用心读书,能将狭隘换作宽厚,让自负变得谦虚,让懒惰者奋发进取,让懦弱者果断刚毅,让粗俗者学会优雅,让幼稚者走向成熟,让无知者远离浅薄,让悍暴者收敛粗蛮……在无声的缓释浸润中,人的心灵会一点点丰富、细腻、高贵、优美。

千百年来,世界一直在花开花落、旋转变化,而变化着的世界,无一不在书页之间。书籍给了读书者复合的人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大千世界,也凭借心灵的眼睛观察世界。

丰盈清澈的灵魂相貌,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离不开读书的滋养。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