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寻找乡愁的锚点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近日,在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读初三的学生张潇冉,以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火爆全网。这篇千字文的朗读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过3亿次播放,《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集体转发,甚至催生了“绿皮火车游”的文旅热潮。
在张潇冉沉静的朗读中,真挚的文字静静流淌,让无数网友沉浸其中。不少网友被文章的真诚表达及其传递的情感打动,纷纷表示:“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让我认识了乌兰察布。”“每每看到这样炙热的青春,总会热泪盈眶。”“这个要入选语文课本。”
将张潇冉朗读作文的视频发布到网上的是她的语文老师王杨军。2024年寒假,他给学生布置了作文作业,开学后开始陆续批改。看到张潇冉这篇作文的时候,他顿时眼前一亮。
王杨军说,这篇作文的动人之处除了文笔,还在于张潇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爷爷为孙子蜷缩在卧铺尾部,孙子掀开窗帘看外面,尤其是爷爷因为一句‘孩子爱吃’就买下商品的细节,都很打动人。”王杨军说,“我一点儿都不怀疑它的真实性,没有观察真实生活是写不出来这些文字的。”
通篇读完后,我觉得这篇文字确实有可取之处。这是一篇讲述对亲人的思念的文章,源于张潇冉寒假返乡的真实经历。张潇冉对童年时乘坐绿皮火车从杭州回到老家内蒙古乌兰察布的经历印象深刻,这是一趟20多个小时的旅途。然而,上小学后,直达列车悄然停运,她回老家的次数随之减少。2024年,张潇冉的姥爷离世了,归乡之路更成了“漫长而煎熬的跋涉”。直到停运已久的火车重新运营,“儿时乘坐火车的记忆又涌上心头”。
《旧轨还乡》没有考场作文的精雕细琢,却以原生态的生命力击中了时代的穴位。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