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近千年的“感冒"之旅
作者 程瑞
发表于 2025年8月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许多日常用语的背后藏着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感冒”便是其中之一。

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夜晚,在临安城内的馆阁中,一个名叫陈鹄的太学生正对着一本名为“害肚历”的请假簿发愁。当时馆阁规定,官员若想逃避值夜,只需在请假簿上写下“腹肚不安”四字即可。这个看似文雅的托词,实则暗藏玄机。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调中汤”主治“脾胃不和,腹肚疼痛”,可见“腹肚不安”实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代称。然而,陈鹄偏偏是个体面的读书人,觉得用这等粗俗病症请假有失风雅,便提笔在请假簿上写下“感风”二字。这神来之笔,恰似在沉闷的官场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陈鹄的灵感源自当时医学界的革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外因之首便是“风邪”。这种将抽象病因系统化的理论,正悄然改变着文人士大夫的认知。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