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最早践行者
“实事求是”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也不缩小。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成语是两千多年前一位王爷“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追求真相”的写照。他就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中国文化史上“实事求是”精神的最早践行者。
刘德生于汉王朝的权力中心——长安皇宫。他是汉景帝第三子,为人修学好古,尤好儒术,致力于搜求古书,网罗儒生,将毕生精力投入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誓要复兴儒学。
要知道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尤其是刚刚经过秦末的战争,秦朝典籍几乎绝迹,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复兴儒学谈何容易。
可刘德迎难而上,始终坚信“残简之中藏着真理”。他派出使者走遍天下,但凡发现民间有先秦旧书,必以重金求购,然后亲自组织儒生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精心誊写,最后还将珍贵的原书归还原主。
可以说,这种“复制古籍、尊重原书”的做法让百姓深受感动,所以纷纷拿出自家藏书,甚至有人不远千里从山东、河南等地送来家传典籍。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