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总是爱上”雨后芬芳“
作者 乔子
发表于 2025年8月

1964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将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正式命名为“潮土油”,其核心成分是土臭素,人类对这种气味的迷恋可以追溯至数百万年前。

倘若能为大自然安装一台巨大的显微镜,人们不难发现,土壤其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剧场。放线菌在这个剧场中宛若一个勤勉的“酿酒师”,总是忙于分解枯枝落叶,将有机物转化为挥发性分子——土臭素。在干旱时节,放线菌的孢子裹挟着土臭素在土壤中静静蛰伏;而当雨水降临,雨滴撞击地面的瞬间动能便会把孢子与土臭素抛向空中,形成独特的雨后气息。人类鼻腔内的嗅觉受体对土臭素极其敏感,最低能捕捉到0.1ppb(表示十亿分之一的浓度单位)的浓度,而这种堪比雷达的感知力,正是进化赋予人类的生存利器。

在200万年前的非洲稀树草原上,生物嗅觉对水源的定位能力关乎其生死存亡。在早期人类祖先中,那些携带更灵敏嗅觉受体基因的个体,更容易通过土壤中逸散的土臭素追踪到雨水渗透地表的信号,从而在干旱季节抢先找到水源。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