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出没,请注意蛇咬自救指南
发表于 2025年8月

暗处的“毒牙”:防不胜防的蛇咬伤

夏秋季节,山林田野蕴含无尽生机,但也潜藏着需要警惕的危险,一贯低调的蛇类可能会在不经意之间对人们造成伤害。全球已发现的蛇类超过4000种,其中毒蛇约占20%,具有医学意义的毒蛇近250种。蛇咬伤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绝大多数的蛇咬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多见于热带地区。全世界每年发生蛇咬伤500万例次左右,严重中毒者超过200万,造成约10万人死亡和约40万人永久残疾。

我国的蛇类资源极其丰富,已发现300余种蛇类,有超过100种毒蛇,全域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发生25—28万例毒蛇咬伤事件,以青壮年群体为主,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每年的4—10月多发,7—9月是高峰期。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湖北省长江流域为蛇咬伤高发地区,并且蛇咬伤病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从地域来看,多发于丘陵、山区地带。从季节来看,集中发生季节为夏秋季,7—9月病例数占比超过六成。通常而言,蛇咬伤后就诊时间越晚,患者年龄越大,危重型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

我国的毒蛇种类繁多,常见的毒蛇包括五步蛇、蝰蛇、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烙铁头蛇、竹叶青和青环海蛇等。一般而言,毒蛇通常头部呈三角形,色彩鲜艳,颈部细小,尾端短钝,咬伤会有两个深大牙痕,牙距较宽;无毒蛇头部椭圆,色彩较素,尾端细长,咬伤会留下两排较为细密的咬痕。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毒蛇头部可能不典型,比如舟山眼镜蛇和圆斑蝰都是头部椭圆的剧毒蛇,因此不可以外形为依据冒险捕捉。

蛇毒是自然界成分最为复杂的天然高效毒素混合物,每种毒蛇含有20—100种以上不同的毒素成分,且毒素种类存在种间和种内差异,并且会受地域、季节、蛇龄的影响。按照《中国蛇伤救治指南(2024版)》的说明,常见蛇毒可以按照主要毒素分为三类:第一类蛇毒会造成血液系统损害,主要影响凝血瀑布和血小板,典型的代表有眼镜蛇科和游蛇科毒蛇毒素,例如竹叶青蛇、蝮蛇、尖吻蝮蛇、蝰蛇、原矛头蝮蛇、红脖颈槽蛇和虎斑颈槽蛇等;第二类蛇毒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毒素会作用于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弛缓性麻痹,常见于绝大多数眼镜蛇科和少数蝰蛇科毒蛇的咬伤中毒,如银环蛇、金环蛇、眼镜王蛇和海蛇等;第三类蛇毒则会对细胞造成毒损害,中华眼镜蛇是亚洲眼镜蛇中细胞毒含量最多的,细胞毒素通过影响细胞膜结构和膜结合蛋白、激活凋亡和坏死细胞死亡等途径致使局部各种细胞、组织和皮肤损害等。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毒蛇咬伤会造成肾损害和心血管损害。

蛇咬伤救治,如何更廉价高效?

蛇咬伤从古至今都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动物伤害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7年便将蛇咬伤列为全球应当协同起来优先应对的热带疾病,并承诺到2030年将蛇咬伤死亡和残疾人数减半。但是由于蛇毒成分复杂,因此难及时、准确地诊断蛇伤。2021年,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研究,公开发布了一种全新的蛇伤诊断抗体研发策略,可以在10分钟内准确判断毒蛇种类,并且能够检测下限低于10纳克/毫升的蛇毒粗毒。该研究仍在推进阶段,目前依旧几乎没有可靠的蛇毒诊断方法用于毒蛇种属的特异性鉴定。

本文刊登于《财富生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