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悖论和许诺
发表于 2025年9月

这段时间,不同行业的朋友,都跟我吐槽公司强制使用AI 的烦恼。有时AI 的确能处理一些无意义的重复性工作,比如应付个工作报告。有时因其机械性和“智障”属性,原本简单的工作也复杂化。但耐不住领导们强推,生怕错过了时代红利,个个患有错失恐惧症(FOMO)。

今年7月,斯坦福大学、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研究显示,近半数劳动者(45.6%)正在使用AI 工具。但AI 真能带领企业走向应许之地吗?答案令人吃惊,麻省理工学院近期一份新报告显示,95%的企业未能获得任何回报。无独有偶,今年5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布报告《大语言模型,微不足道的劳动力影响》,涵盖2.5万名员工,7000多个工作场所,结论是,AI仅使时间节省率提升3%。而更多研究则发现,靠AI来处理高级认知工作,会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能力受损。AI的承诺,远远没到兑现的时刻。那些迷信AI,大手一挥就裁员的企业,已经后悔了。今年4月,英媒报道说,过去一年,约39% 的英国企业,曾因对AI 期望过高进行裁员,然而,其中55% 的企业如今承认决策错误。

旧有模式与新技术并存,这个过程充满混乱,代价高昂。

此情此景,与半个多世纪前遥相呼应。1964 年,《华尔街日报》称电脑为“电子魔法师”,在美国办公室承担起“诸多任务”,完成工作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远胜于大批文员。同年晚些时候,该报还称,计算机导致“白领招聘急剧放缓”。随着计算机能力大幅提升,电脑日益普及,一个人、一台电脑,完成数百人的工作,成了那个时代企业领导者最期盼的景象。一些行业都坚定地拥抱了计算机。然而,30 年过去,其生产率却迎来了最糟糕的表现。80 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在《纽约时报书评》一篇文章中指出,计算机无处不在,唯独在生产率统计数据中不见踪影。

这句俏皮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多年来,平均每个工人的总产出停滞不前。1993年,经济学者埃里克·布林约尔夫森将其提炼成一个专业术语—“索洛悖论”。该悖论的解释有很多种,部分人归咎于新技术的管理不善;或认为,跟蒸汽机、电力等传统发明比,计算机的经济意义相形见绌。更具说服力的,是经济学家保罗·A.戴维的“时间滞后”假说。他认为,新的技术体系会引发激烈冲突、监管博弈和市场份额争夺。在此过程中,旧有模式与新技术并存,即便全球多数地区都在重塑以适应新技术,但不会立即提升效率—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个过程充满混乱,代价高昂,且旷日持久。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技术的生产力突破,都遵循“先下后上”的规律,如同字母J 的轨迹,因此它被称作“J 曲线”。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J曲线”才真正开始飙升。人工智能,也将同样如此,承诺的兑现必将伴随着系统性的变革和阵痛。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