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就吐,兔子女孩的孤独与自救
作者 杨帆
发表于 2025年9月
AI创意图(制作/施泽科)

“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一股强烈的念头,在小凉每次进食后都折磨着她。

小凉是一名大学生。在学校时,她曾多次一个人偷偷跑到教学楼没有人的厕所里干呕,直到把胃里的食物吐出来。

小凉的这种症状,被定性为进食障碍。像她一样,“吃饭”成了负担的女孩,还有很多。《中国10~24岁青少年进食障碍疾病负担现状及趋势预测》研究显示,青少年进食障碍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2030年发病率可能达到每10万人516.43人。

患上进食障碍后,小凉加入了一个群聊,群里都是像她一样患有进食障碍的女孩,她们自称“ED 妹”(ED是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的缩写)。这一群体也有其他称呼,如“兔子”(取“吐”的谐音)。

在小凉看来,找到想要康复的同类或许会督促自己康复,但后来,群主鼓励的“相互监督”“不吐打卡”,演变成深夜的食物照片和一个又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体重数字,这让小凉越来越焦虑。

“进食障碍患者追求的并不是身材,而是归属感、人与人的联系和关爱,她们希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来自美国的进食障碍治疗师Ashley 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视频表示,进食障碍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治疗需要首先解决心理和情绪问题,而后进行长期、系统的干预。

因此,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打破围绕进食障碍的沉默与病耻感,构建广泛的社会理解和支持网络尤为重要。

“再瘦一点”

一开始,小凉只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看,想“再瘦一点”。于是她决定节食。

刚上大学,身高1.62 米的小凉,体重九十几斤,但她觉得自己“看起来比高中胖了”。更直接的压力来自她新交的男朋友—对方很瘦、很帅,似乎“吃不胖”。身处这样一段关系中,小凉觉得,“作为他的女朋友,我应该更瘦一点”。

从那以后,小凉开始控制体重,周一到周五基本不吃午餐和晚餐,但一到周末,却容易暴饮暴食。慢慢地,减肥开始走向极端,小凉无法容忍自己胃里有一点东西。“只要有一点东西,我就想把它吐出来。”

在进食障碍群体中,多数人最初的起点都出奇地相似—减肥。在《国际进食障碍杂志》2020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医学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副教授姚书阳等人提到,研究显示,暴食和体重控制异常行为,在15—24 岁的年轻女性中最为突出。中科院心理健康实验室的一项调查中,12% 的女孩和5% 的男孩会采用自诱导呕吐等极端不健康的行为来控制体重。

作为一种精神疾病,进食障碍有减肥、压力大等多种诱因,且往往伴随着抑郁、双相等精神疾病。除了催吐之外,暴食、情绪化进食等都是进食障碍的症状。

罪恶感,是刺激小凉第一次做出催吐行为的诱因。一个深夜,她打破了自己不吃晚饭的原则,在晚上九点吃了一碗泡面。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