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毕业季以来,一个似乎“反常识”的事情突然引起了广泛讨论:“本升专”。
一家名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是热议源头之一,其2025年招生数据显示,“该校今年继续面向本科生招生,计划招收135 人”。事实上,这所学校从2022年开始,便尝试面向本科招生。
虽然舆论将其简化为“本升专”,但更准确地来说,这一现象的风靡,本质并不是为了“专科文凭”,大多数本科生回炉“大专”“技校”,注重的是修炼一门新的“技能”。
在“订单班”“包毕业”等话术的宣传下,“本升专”,对很多在求职路上迷茫和受挫的大学生而言,似乎格外具有诱惑力。
但是,现实真会有这么简单吗?
“包就业”
2024年8月,作为本科生的陈冽辞去了工作,去上了一所技师学院的“大学生订单班”。宣传单上写着,学校毕业“包就业”,两年后(一年学习加一年实习)就能获得一份国企好工作。
陈冽的经历,揭开了本科生回炉技校的关键。
有着“包就业”承诺的大学生订单班,指的是企业向对应的大专、技校“下订单”,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相应对口人才。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下,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对应企业实习,等待转正。
而引发热议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更是早在2020年,就已经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订单培养合约。
在“毕业即就业”的承诺之下,和陈冽一样最终选择“学历倒挂”,在本科毕业后,进入技校或者大专院校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根据《2024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学习技能,将有助于就业。
然而,一切似乎也没那么简单。
陈冽告诉笔者,自己在入学一年后退学了。从他个人的经验来看,“毕业即就业”的承诺并不如预期。


已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专科学生赵景则表示, “我们学校的就业(数据)在河南省是非常(靠)前的,会有路局来校招,但绝对不是包分配、包就业的”。
无论如何,就业,始终是大多数人去往技校的原因。
孙恺本科就读于一所民办高校,在小语种专业学习的第二年,他就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并且“完全没有就业方向”,因此他选择了重新修炼一门技能。
同样是本科毕业后回流的陈冽和王蕾,也给出了相似的回答。
陈冽就读于环境设计专业,主攻室内设计方向。尽管他在毕业后就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室内设计公司实习,但却赶上房地产行业大调整,“公司正在裁员,而我那时还是实习生,到期也就没有获得工作合同”。
再度求职时,陈冽进入了当地另外一家大型设计公司,头三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确实是甲方那边的设计款发不下来”。
第三份工作还是不顺利。这次,老板给了陈冽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并最终以“没有做下项目”为由辞退了他。
一波三折之下,陈冽拿过的平均底薪是3000元/ 月。加上接连跳槽,让陈冽在经济上有些拮据。
第四次求职,陈冽成了一名快递公司仓管员。每月7000元工资,早晨6点起床,晚上9点到家,“而且不能保证有休息(日)”。
就在这个时候,陈冽在互联网平台刷到了技校大学生班招生简章。搜索后他发现,有许多宣传都在为这个订单班宣传造势,“招生简章上的承诺是包就业,而且进国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