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子制造企业;废水排放;水体污染;污染防控;环境管理
引言
电子制造产业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壮大,废水排放的问题愈发凸显。因电子制造工艺复杂,废水中含有pH异常污染物、重金属、氰化物与有机污染物,自然条件下这些污染物难降解,还表现出生物富集与环境持久的属性,给水体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威胁。面对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形势,推动源头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优化,引入先进的废水处理工艺,完善排放监测及管理相关机制,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抉择。建设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污染防控与绿色发展的双赢佳绩,成为目前亟需应对的难题。
一、电子制造企业废水排放现状分析
电子制造流程涉及印刷电路板、半导体制造、电镀等工序,各环节都会生成大量废水。在实施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制造期间,钻孔、显影这类工序会产生pH异常的有机废水;电镀过程会因化学清洗、镀液更换等操作,释放出重金属、氰化物等有害物。pH异常的废水会腐蚀管道,引发生态环境的破坏;氰化物展现出极强的毒害性,少量即可致人毙命;重金属降解困难,还极易在生物中富集;含氟废水可污染水质,进而诱发相关病变;有机废水里含有毒性有机物,不易消解[1]。这些污染物彼此协同展现效能,造成处理难度的增加,电子制造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大得惊人,会引发水生生物死亡,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如引起“水俣病”“痛痛病”等。现今多数企业存在技术滞后、管理水平不佳等问题,处理工艺老套,普遍出现废水超标排放状况,处理能力跟污染产生速度不相匹配,成为环境治理过程里的主要挑战。
二、电子制造企业废水对水体污染的主要影响
(一)pH异常废水排放对水体酸碱度的破坏
在电子制造行业的蚀刻、清洗、显影等工艺中,广泛采用硝酸、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溶液,引发大量pH异常的废水排放,若这些废水未经过有效中和处理便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会明显改变水体的pH值水平,干扰水生态的稳定格局,生物生长状况会被水体的酸碱度这一要素显著影响。若大量酸性或碱性废水排入河流、湖泊,将引起水生生物生理功能的紊乱现象,甚至引发水生生物的大范围死亡现象[2]。过度酸化的水体易让鱼类的鳃部出现损伤,引发窒息毙命,藻类及浮游生物的生长也会遭到抑制。水体酸碱度的剧烈起伏也能影响泥底里重金属的释放,使二次污染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变弱,生物多样性呈急剧下降之势。所以,需严格把控酸碱废水排放,开展高效的中和处理,以恢复与维系水体的生态平衡状态。
(二)重金属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
在电镀和PCB生产过程中,电子制造企业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若这些重金属离子进入到水体,自然降解难度大,而且会借由吸附、沉积等形式在水体中长期留存,引起二次污染后果。若重金属积累至一定的浓度,会对水生生物造成致命性威胁。以鱼类为例,其鳃部功能受到损害,抑制了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极大程度干扰了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重金属展现出显著的生物富集特性,沿着食物链一级级放大,最终对高等生物与人类健康形成威胁,诸如“痛痛病”“水俣病”这样的典型案例。这些实例皆显示,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重金属污染无情打破,还对区域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要加强对电子制造企业废水中重金属排放的管控,杜绝其混入天然水体,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三)有机污染物的积累与生物链影响
电子制造进程里产生的有机废水,主要出自PCB的显影、蚀刻及剥膜工序。由于这些工艺中大量使用了有机溶剂和化学试剂,会生成含有苯、甲苯、酚类、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对这些有机物质的自然降解很困难,且其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容易被水生生物摄入而后慢慢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