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智慧运维研究
作者 陈诗军
发表于 2025年9月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智慧运维;物联网;大数据

引言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保障道路运行安全、提升通行服务水平的关键基础设施,涵盖通信、监控、收费、供配电、隧道、通风、照明等诸多子系统,具有规模大、关键节点多、线路长、覆盖面广、专业领域多等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快速发展,机电系统愈加复杂庞大,运维管理难度与日俱增,传统的事后被动式、人工经验式的运维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运维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故障诊断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为突破发展瓶颈,必须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智能化运维新模式。智慧运维作为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在高速公路运维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管、控、营一体化,实现全过程可视、全状态在控,全要素协同的目标,成为新时代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

一、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智慧运维的内涵

智慧运维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海量异构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挖掘、分析,形成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模式。它以提高运维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安全生产为目标,通过智能感知、实时监测、趋势预警、辅助决策等手段,革新传统的事后被动式运维,实现设备状态全息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故障诊断智能化,推动管、控、营一体化运维。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智慧运维是智慧交通、智慧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先进的感知、通信、分析、控制技术,打通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等各阶段的数据壁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体化协同运维体系。一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布设各类智能传感器,实现对设备状态、环境因素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存储、计算、分析,刻画设备健康特征,掌握设备劣化规律。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边缘计算平台,综合分析设备工况,展开故障诊断、风险预警、寿命预测等,形成设备状态评估与维修决策;利用数字孪生、可视化等技术,构建机电系统的虚拟镜像,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

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运维模式粗放,精细化水平不高

受制于传统的管理思路和技术手段,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长期采用以故障报修为主的被动式运维模式,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对设备缺乏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很多运维单位仍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初级阶段,缺乏对设施状态的整体认知和长期追踪。在日常巡检中,往往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导致对隐性缺陷、潜在风险把控不足。在检修养护中,大多根据固定周期开展,未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检修计划,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在备品备件管理中,没有结合设备健康状况,合理制定采购、储备、调配策略,导致备件积压或短缺。运维过程缺乏量化分析和动态优化,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造成设备完好率不高,故障时有发生。

(二)设备故障诊断滞后,处置效率低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技术复杂等特点,一旦发生故障,定位诊断十分困难。传统的“事后诊断”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在面对突发、非典型故障时常常捉襟见肘。一方面,现场设备缺乏必要的监测手段,无法实时、连续地采集设备的环境因素、工况参数等,难以掌握设备健康状态,预判潜在风险。故障发生后,现场运维人员难以快速获取导致故障的深层次原因,只能就表象盲目处理。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设备协同关联性强,在面临跨专业、非单一故障原因的复杂故障时,难以进行综合性判定。

知识积累和共享不足也是制约诊断水平的重要因素,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不同路段、不同型号设备的故障机理和处置方法不尽相同。但在实践中,这些经验知识没有得到良好的沉淀与提炼,同时缺乏跨路段、跨系统的共享交流,共同制约了精准诊断和快速处置能力,影响系统运行安全。

(三)运维数据割裂,“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规划、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维修、更新等诸多环节,但长期以来,各环节数据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贯通,导致数据分散、异构且质量不高,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