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营销服务中市场化交易平台用户需求响应机制研究
作者 王文渊 刘云凯
发表于 2025年9月

【关键词】电力营销服务;市场化交易平台;用户需求响应;智能电网;协同治理机制

引言

电力行业正处于从集中供给向市场主导转型的关键时期,智能电网技术与政策改革共同推动着电力营销服务系统的重构。作为能源供需的数字化枢纽,市场化交易平台在电力资源配置和用户行为引导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用户需求响应机制正逐步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协同转变,平台需要精准识别用户行为、适配激励政策,构建起数据驱动、交互优化的服务体系。在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构建可持续、高效、智能的响应机制,对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市场机制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营销服务背景下市场化交易平台的发展态势

(一)电力市场改革政策推动平台多元化发展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国家逐步放宽对上网电价的管制,推动电力交易机制向开放、公平、竞争的方向发展。在此进程中,智能电网技术为电力企业提供支撑,使其能够通过统一运行的电力交易平台,实现对发电权、电量、电价的实时管理与调控,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该平台不仅具备传统电能销售功能,还融合了价格发现、资源配置与用户行为引导等综合职能,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核心的多元交易体系,推动平台服务形态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二)交易平台在电力营销服务中的核心地位

市场化交易平台已成为电力营销体系的核心枢纽,衔接电力供需双方,更在信息透明、价格机制与互动体验等维度构建起高效传导体系。平台借助大数据与智能计量技术,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精准剖析与预测,支撑个性化电价设定及多维营销方案推送[1]。用户可依据平台提供的实时电价、电量曲线自主调整用电策略,企业则能高效辨识需求侧结构,实现电能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客户服务能力的协同提升,大幅增强了电力营销的灵活性与响应效率。

(三)用户参与机制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意义

用户从被动用电者向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负荷侧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在智能电网环境下,借助平台提供的远程控制、分时电价、互动信息等功能,用户可根据电价信号灵活调整用电行为,有效平衡电网负荷,推动分布式能源接入与需求响应机制的建立。这一机制不仅增强了用户对电力价格与服务价值的敏感度,还激发了其参与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的主动性,成为实现电力系统清洁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市场化交易平台用户需求响应的演化特征与表现形式

(一)用户需求响应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早期用户多依靠传统供电模式,响应行为集中于电力企业统一调度下被动实施,个体主观能动作用较弱。智能电网技术推广后,用户逐渐掌握更多用电信息,借助网络平台和智能终端实时接收电价波动、电量预警等信号,开始具备自主调控用电行为的能力[2]。现阶段响应机制向更高层级推进,用户既在用电策略上进行优化配置,也逐步参与电力交易决策及负荷削峰填谷调节,实现从单一响应到协同响应、由静态响应向动态实时响应的跨越,这一变化有效提升了供需匹配效率与系统韧性。

(二)不同类型用户参与行为的表现差异

大型工业用户负荷稳定性高、响应潜力大,通常配备完善的能耗监控系统,可快速识别电价信号并对生产用电计划及时调整,以实现削峰填谷和经济运行目标。商业楼宇与小区用户更依赖智能系统平台引导,通过预设策略和信息推送调节空调、照明等非关键负荷,响应灵活性高但对政策激励敏感度更强。居民用户受分布特性和消费意识限制,响应行为常滞后,参与路径多借助电力企业搭建的APP、小程序等平台进行电价查询和能效提示。不同用户在响应能力、技术接受度和收益预期上差异显著,需通过分类引导与分层激励机制实现响应效能最大化。

(三)外部因素对响应机制形成的影响

电力价格机制改革为响应行为提供了价格信号支撑基础。灵活的电价结构与动态计费模式的推出,有助于引导用户改变传统用电习惯。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则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涵盖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系统及用户侧终端设备,从而实现响应行为的监测、控制与反馈。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