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 赵赛
发表于 2025年9月

【关键词】智能技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数字化浪潮的深入融合,电力系统正在向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传统规划系统处理海量数据、复杂故障诊断与动态优化等瓶颈问题带来全新机遇。智能技术既是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现代化的重要理论需求,又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正推动着供电自动化系统技术体系与运行模式的多维度变革,为此文章深入探索智能技术的应用路径与价值。

一、智能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一)经济方面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可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费用。利用智能技术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与处理,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出电网负荷变化情况,进而对发电、输电、配电进行最优规划[1]。例如,智能技术能够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对机组启停出力进行合理安排,避免机组启停过多,减少能源消耗和设备损耗。另外,智能技术可以改善电力系统的拓扑,降低电力系统的损失,改善电力系统的输电性能,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电力系统。另外,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设备的故障状态监测与预警,能够对设备潜在的故障隐患进行预警,并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避免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减少设备维修费用[2]。

(二)安全方面

提高电网的可靠性,是保证电网正常运行的关键。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力保证,智能化技术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报警[3]。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建立智能故障诊断模型,在故障发生时,迅速确定故障位置及类型,为故障快速处理提供依据,缩短故障处理时间,降低故障对电网的冲击。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可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失稳问题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调整机组功率、关闭无功补偿装置等,保证电网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另外,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可以增强电力系统的抗故障能力与自愈能力,降低因外界因素引起的故障与破坏,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4]。

(三)环境方面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将智能化技术引入电力自动化系统,对降低电力系统的环境影响意义重大。智能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随着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在电网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其扰动、波动等特性给电网规划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准确预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并灵活调整电网运行,是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减少风电、光能浪费、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智能化技术为供电自动化提供了支撑,达到了经济规划、节能运行的目的。通过优化机组组合与分配,实现机组高效运行,减少单位电能能耗及污染物排放[5]。在此基础上,拟将智能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通过分析并引导用户用电行为,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进而降低电网整体环境效应。

在电网中引入了智能化技术,使电网的主要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电厂的综合利用效率由原来的56%提高到了68.5%,大大改善了机组的运转效率。输电线的网损比例从8%下降到5%以内,输送效率从50%上升到87.5%,输送损失明显减少。负载变动反应时间由原来的30 min减少到10 min,负载反应速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96.7%,反应更加迅速和敏感,错误的合格率由原来的49%上升到75%,同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