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kV配网运维中移动终端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余秋德 祁贇
发表于 2025年9月

【关键词】10 kV配网;移动终端;数据采集;运维实践;优化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充,10 kV配网运维检修工作面临全新挑战。数据采集是运维检修中的关键要点,其效率和精确性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转以及供电可靠性,10 kV配网运维检修现场的数据采集仍然依赖传统工具及方法,众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着重关注10 kV配网运维检修现场数据采集的难点,呈现基于移动终端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规划,且经实践对其应用成效予以验证,期望为配网运维提供一种既可靠又高效的技术途径。

一、10 kV配网运维检修现场数据采集的痛点分析

在10 kV配网现场运维检修工作的实际开展中,数据采集环节面临大量挑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可靠性构成潜在危害。对现场工作流程、数据采集工具与人员操作习惯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以下关键问题亟待攻克,这些问题与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操作便捷性及现场环境适应性相关。

(一)数据采集工具的局限性

现今10 kV配网运维检修现场所采用的传统数据采集工具,多为手持测量设备及纸质的记录表单。实际操作中,这些工具的存在明显缺陷,手持测量设备功能单一,仅可采集少量的电气参数,如电压、电流等方面,对于设备运行状态的深层数据,如局部放电、温度分布等信息难以进行有效采集。户外环境中,纸质记录表单极易受潮和遭到损坏,且数据记录的整个过程繁琐,容易出现书写错漏,导致数据准确性及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二)现场数据采集的时效性问题

10 kV配网运维检修现场的环境复杂多变,设备运行状态可能随时变动。传统的数据采集手段多依靠人工逐个设备测量记录,整个过程耗时较长,难以快速获取设备的实时数据。面对突发故障或者紧急检修任务时,这种低效的数据收集方法容易导致维修人员无法及时掌握设备状态,引发故障处理时间的拖延,最终影响电网供电的可靠水平。

(三)数据采集的便捷性不足

现场的运维检修人员执行数据采集任务的环境复杂,当前所用的数据采集工具及其流程在便捷性方面存在不足[1]。测量设备连接的线缆较长,在狭窄的设备间隔或杆塔上操作期间易缠绕,给工作人员带来不便;纸质记录须在数据采集完毕后立即填写,增加了现场操作的复杂度;数据采集结束以后,还需要把纸质记录手动录入系统,该过程耗时较长,且容易出现录入差错,导致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

(四)数据采集与现场环境的适配性差

10 kV配网运维检修现场往往在户外,环境条件欠佳,如炎热高温、严寒低温、狂风、暴雨等现象。于这些环境而言,传统数据采集工具易出现故障,测量精度也会降低。在低温环境里,电子测量设备电池续航能力下降;处于强光下,显示屏清晰显示数据存在困难;纸质记录遇潮湿环境易被毁坏,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后续分析开展。这些环境因素极大地阻碍了数据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数据采集与后续分析的脱节

在10 kV配网运维检修的现场,数据采集的目的不只是记录设备当前状态,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设备状态的评估、故障的诊断与维护策略的制定给予支撑。数据采集流程和后续分析环节存在着脱节现象,采集的大部分数据以纸质形式留存,不易直接导入分析体系,因此无法迅速地对数据开展深度分析与挖掘。此脱节现象导致数据价值降低,还可能导致设备潜在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设备出现故障的风险性增加。

二、移动终端数据采集系统在10 kV配网运维现场的应用实践

为攻克10 kV配网运维检修现场数据采集痛点,移动终端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实践乃关键所在,该系统把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功能加以集成,大幅提升了数据采集的精准程度、及时性及便捷度,同时增进了系统对复杂现场环境的适应水平,达成了数据采集和后续分析的紧密结合。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