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设施消防管理体系构建
作者 尹衍伟 卢宗磊
发表于 2025年9月

【关键词】风险管理;电力设施;消防管理;体系构建

引言

电力设施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它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能否正常运转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当下电力设备的种类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运行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大范围开敞空间、高耦合电路、高密度设备堆叠的情形下,如果要等到火情出现了才开始做出响应,不管是在人员疏散、抑制灾害蔓延方面,还是在保护高价值资产的角度来看,都会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在新的阶段,消防管理迫切需要从“被动干预”向“主动防控”的范式转变,以推动其升级发展。

一、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源自对不确定性的深刻领会以及系统性思索,从根本上来说,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当中,某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可能引发的损失。在消防安全范畴,这种风险大多时候有相当高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涉及物理空间的安全隐患,又囊括组织管理、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等多个维度。传统的风险概念局限于对灾害直接损失的评估,而现代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风险的动态性、关联性与系统性,着重凭借前瞻性的识别以及综合性的管控,达成对潜在威胁的有效预防与控制。

(二)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

风险管理流程是个动态且循环的系统性进程,最初是风险识别阶段,要借助系统性调查、专家访谈、历史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梳理或许存在的潜在风险点。于消防管理而言,要针对建筑物的空间结构、消防设施、人员分布、逃生路线等展开全面排查。接着是风险评估阶段,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对已识别的风险做科学的概率及影响程度分析。这需要专业技术手段,也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判能力,风险评估的最关键的是构建一个科学的风险矩阵,可清晰呈现各类风险的等级与优先级。

(三)风险管理在消防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在消防管理范畴,风险管理所有的应用价值呈现于多个不同层面。在战略层面而言,风险管理为消防安全治理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架构,促使传统的碎片化管理模式转变为整体性以及前瞻性的管控模式。在技术层面上,风险管理推动了消防技术的创新与迭代,使得管理者持续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预警系统以及应急装备。就组织层面来讲,风险管理可构建一种以风险防控作为导向的组织文化,提升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专业能力。从经济层面出发,借助科学的风险管理,可降低潜在的经济损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

二、电力设施火灾风险特征

(一)风险来源分析

电力设施火灾风险的源头呈现多元化且有一定深度的特征,它并不仅仅局限于设备自身的物理特性,实际上,它和系统运行机制、人员管理、技术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深入探究根源,电力设施火灾风险是在系统内在的能量积累以及转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在电力生产、传输以及分配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量转换节点,在这些节点里,每一个环节都隐藏着引发火灾风险的可能性。就像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室、发电厂等不同类型的电力设施,它们各自都拥有独特的风险形成机制。

(二)风险类型划分

电力设施火灾风险的类型划分属于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就风险而言,可将其分成设备内在风险、运行过程风险以及外部环境风险三大类别。设备内在风险主要是由材料缺陷、结构设计不合理以及绝缘性能退化等技术因素引发的。运行过程风险和负荷特性、运行参数以及操作规范等有着紧密联系。外部环境风险涉及了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从风险严重程度方面来讲,可以构建一个从低风险至高风险的多维评估矩阵,并且依据不同电力设施的特点来绘制差异化的风险画像。

(三)风险传播机制

风险传播机制属于电力设施火灾风险研究的关键议题,电力系统身为高度互联的复杂系统,其风险传播有网络效应以及级联效应,火灾风险传播并非线性单向扩散,而是呈现多路径、跨域且快速放大的特性。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