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输配电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措施;优化策略
引言
输配电工程施工过程涉及高压设备操作、复杂环境作业及多工种协同。传统管理模式下,施工流程不规范、安全监管缺失、资源调配低效等问题频发。基于此,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引入智能化优化策略,成为提升输配电工程施工水平的核心路径[1]。
一、输配电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措施
(一)施工流程标准化
输配电工程施工流程标准化是保障工程质量和效率的核心手段,制定《输配电工程施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系统规范各工序操作要求、工艺标准及验收程序。该指导书对铁塔组立、导线展放、附件安装等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规定,明确材料选用标准、施工参数控制和质量检验节点。配套三维可视化操作手册,将复杂工艺转化为直观操作指引,有效解决现场施工人员技术理解偏差问题。实施过程中采用工序签认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经质量责任人确认方可进入下一环节,确保施工全过程受控。标准化流程通过消除操作随意性、优化工序衔接、统一质量尺度,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工艺水平,为工程按期优质投运奠定坚实基础[2]。
(二)安全管理标准化
输配电工程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其核心在于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的双重预防机制。在施工启动前,系统性地开展三维(空间、时间、作业类型)风险辨识工作。运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分析法,对项目中客观存在的触电、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重大风险源进行定量化的科学评估。基于评估得出的风险等级结果,制定并落实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进入施工现场,部署智能化监控网络。利用电子围栏精确划定高危作业区域边界,实现物理隔离与电子警示。作业人员佩戴的智能安全帽,能够实时追踪其精确位置并监测作业行为动态,系统内置算法可自动识别如未系安全带等典型违章操作,并即时触发声光告警。为强化行为约束,创新推行安全积分管理制度,将个人的违章行为直接关联到其所在团队的绩效评价结果。配套建立“每日例行安全检查、每周问题通报、月度综合考核”的刚性执行机制。这套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施工前基于精准风险评估的预防性布控,施工过程中借助智能技术手段的实时干预与纠正,以及事后对违章行为和隐患责任的严格追溯与考核,形成了严密的安全管理闭环。其实施显著提升了工程的本质安全水平,有效确保了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3]。
(三)物资管理标准化
物资管理标准化覆盖了从采购源头到最终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贯穿采购、仓储、施工三大核心环节。为严格把供应源头关,建立了动态供应商评价体系。该体系依据质量认证资质、实际供货履约能力以及售后服务响应质量等多个关键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并据此优先选择获得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优质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仓储环节,大力推行数字化升级,通过为物资嵌入射频识别芯片,实现了库内物资位置的实时精准追踪。同时,部署仓库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智能生成最优化的出入库路径与调度方案,使整体库存周转效率提升幅度超过30%。
现场施工管理则严格遵循“限额领料—过程监控—余料回收”的闭环管控模式。依托精确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预先计算各阶段材料需求总量,再紧密结合实际施工进度,实现材料的分批精准配送至作业面。现场专门设立余料回收库区,对施工产生的剩余材料进行系统化回收、分类、编码登记,明确标识其可复用状态。这套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从源头严格筛选供应商保障物资质量,在仓储与领用过程中实施精细化、数据化的精准管控,并在末端着力推动余料的循环再利用,最终达成了物资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显著减少了材料浪费,直接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材料成本[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