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技术分析
作者 李雄文 梁军
发表于 2025年9月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技术

引言

新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是电力系统的基础,其运行安全关系到电力供应的连续性与电网系统的安全。新时期的电力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如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技术更新换代的需求等。在实际运行中,线路安全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文章结合先进技术提供可靠解决方案,促进电力系统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让输配电线路能够适应未来电力网络建设发展的需求。

一、新时期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运行的挑战

(一)供需平衡与灵活性不足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推动用电量持续攀升,预计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0.7万亿千瓦时。按照这一设想,年均增速为3.6%。当下空调以及数据中心等高密度用电负荷占比上升,这一趋势下峰谷差加大,部分城市峰谷差超过50%,这加剧了电网的调峰压力。

此外,新能源并网与消纳问题难以解决,风光等新能源渗透率速率提升,并网出现的波动性、间歇性导致电网的调节能力不足。例如,西北地区新能源的弃电率达到15%,需要依赖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需求侧响应等来提升电力供应的灵活性。新时期国家修筑了许多特高压输电线路,支撑基地电力外送,但跨区域的消纳仍需解决调频调压的问题。在用户侧,互动需求升级。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增加,负荷特性从“单向用电”转向“双向互动”。在建设虚拟电厂的过程中,需要整合源网荷储的资源,确保实时电价、负荷控制等供需协同的实现,但现阶段这方面的参与度不足。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受复杂环境的影响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的运行环境极为复杂,如强风、冰雪与雷电等,这些会导致导线舞动、杆塔倒伏、绝缘子闪络等,造成十分严重的电力事故。如2023年,南方冻雨灾害发生,造成500 kV线路覆冰,其厚度超过设计值的30%,由于冰雪导致断线事故。南方还要考虑到沿海地区台风的影响,如台风每年导致输电线路停运达到2.3次/百公里。复杂环境影响线路运行稳定性,部分山区,线路容易受到泥石流与滑坡的影响,这会导致塔基的沉降风险增加。沿海盐雾腐蚀更会加剧金属构件的使用寿命缩短30%~50%的问题。部分农网线路中,由于土壤酸碱度不均匀,接地装置腐蚀率非常快。在城市化进程下,大量线路走廊被侵占,施工挖断电缆的事故增加,在偏远地区,线路巡检覆盖率严重不足,依赖人工巡检效率低下。

(三)电力技术更迭快

新能源机组通过变流器接入到电网当中,系统的转动惯性下降60%~80%,这说明接入电网后电力质量反而下降,会引发低频振荡以及次同步谐振等风险。引进柔性体系,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虽然可以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但是换流阀的故障率比传统设备的故障率更高,这增加了电网运行高质量的隐患。在电网体系中,智能电网、分布式监控终端等覆盖率超过90%,但是在发展中多源数据融合不足,配网自动化系统误操作率达到5%,在系统中区块链和联邦学习等技术还处于试点阶段,跨企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并没有实现。另外电子技术更迭速度加快,设备的兼容性与运维的复杂性上升,直流配电网与氢储能领域内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设备接口的兼容性差异导致建设成本增加[1]。

(四)线路老化、绝缘性能下降

电网运行中材料质量缺陷显著导致寿命缩短,假设劣质绝缘电子在电网中得以运用,击穿率低于标准的15%,部分电缆绝缘层耐候性不足,老化速度快,故障率大幅度增加。工业粉尘区域绝缘子的污秽严重超标,这会引发闪络事故导致线路故障。传统的红外检测仅仅只能发现30%的隐性缺陷,在使用电网巡检技术时,无人机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图像识别技术的覆盖率严重不足,缺乏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应用,以及高危区域内,人工操作仍旧是主要操作模式。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技术运用

(一)防雷与防风技术

防雷综合技术体系可防护线路运行安全。通过耦合导线(如良导体架空地线)分流雷击感应电压,从而降低绝缘子串电压梯度,减少闪络概率。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