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气误操作;应急响应;演练机制
引言
电气误操作事故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较为常见,不利于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严重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结合该类事故的应对措施来看,大多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缺少高效的风险预警和动态响应机制,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管理的要求。演练形式单一、部门协同受阻等问题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系统的应急响应机制,创建多层级的事故演练机制,对提升电力安全管理水平有着巨大帮助。
一、电气误操作事故的概述与特点
电气误操作事故指电力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判断失误、技术系统失灵等原因,错误操作电气设备,造成电气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和电网运行异常的突发事件。这类事件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也对区域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根据国家能源局与国家电网公司对有关事故的分级标准,电气误操作事故多属于责任类事故。在现代电力企业中,电气误操作事故的防控仍是电力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电气误操作事故的突发性强,处置时间短,多数误操作在瞬间发生,并伴随系统异常或设备故障,现场处置应在“黄金几分钟”内完成,极大考验操作人员反应能力与应急能力。与此同时,电气误操作事故的隐蔽性高,诱因复杂,事故多数由多个因素叠加触发,如图纸错误叠加经验操作、系统误识别叠加人员判断失误等,事前难以完全预见。电气误操作事故的损害大,影响链条长,一次误操作可能影响整个变电站运行,甚至波及区域电网负荷平衡,引发社会性停电、经济损失和重大舆情风险。除此以外,电气误操作事故责任界定复杂,问责难度大,一般涉及操作人、审核人、调度员、设计人员等多角色,责任链条长、定责依据复杂,问责空档问题较为常见[1]。
二、优化电气误操作事故应急响应策略与演练机制的意义
(一)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电气误操作事故出现后,常伴随电弧放电、设备短路、跳闸连锁反应等。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准确定位事故设备、正确切除故障回路,容易使事故从点状扩展为面状,甚至造成系统连锁崩溃。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策略,优化演练机制,可构建“故障—响应—隔离—恢复”的闭环流程,促进调度中心与运维一线协同配合,第一时间采取止损措施,抑制事故波及范围。与此同时,可提升负荷供电保障能力,增强电网抗扰性,管理人员可制定差异化处理预案、优先恢复关键负荷,可在事故发生后快速恢复核心用电单元,提高电网“容错运行”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二)提升事故处置效率
结合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处理来看,人工经验判断是主要的处理模式。在后续的处理工作中,要求逐级请示审批,决策响应链条较长,执行效率缺乏有力的保障[2]。不同于一般的事故,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周期较短,影响范围较大,如果处置反应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次生损失扩大。完善应急响应策略,出现事故后,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划定职责分区,在“快速响应+精确执行”的闭环体系下,应急响应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常态化演练机制,按合理的周期举办演练活动,操作人员可在演练中熟悉各类事故场景,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判。在演练工作中,各类极端复合工况完成模拟,便于应急预案的检验。
(三)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具体形式复杂,后续处理工作较多,在后续的决策和管理中,避免单一依靠临场决策,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应急响应策略的制定中,严格按照“信息上报—指挥决策—现场处置—结果评估”的流程组织,细化职责分工,把握核心操作指引,打造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地,在长期的演练过程中,积累并整合事故演练经验,科学划定岗位执行准确率等指标,有利于防控、应急、问责工作的推进,也可强化安全管理体系。除此以外,在企业内部也可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员工在应急演练中,对于电器误操作事故建立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