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疗法,驱散儿童“孤独”
有这样一群孩子,不聋,却对声响不闻不问;不盲,却对周围视而不见;不哑,却不愿意开口说话。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有着不同常人的思维,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种情况不是性格“怪异”,而是疾病的表现,这种疾病被称为儿童孤独症。
情志问题核心在五脏
中医强调“形神共俱”,认为躯体活动与情志状态相互影响,情志的舒展能带动形体的灵活,而孤独症儿童的“形滞”原因在于“神闭”。因此,中医认为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结是“情志闭郁、神窍不通”。“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而神的活动依赖五脏精气的滋养。
(1)心藏神:神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人便能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反之,若心神失养,儿童便可能出现语言发育障碍。
(2)肝藏魂:魂主要参与人的非本能性心理活动,如梦境、情感、思维等。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气机失常,儿童就会存在情绪调节能力差、喜怒多变等问题。
(3)脾藏意:意涉及人的意念、注意力、思考,以及记忆。如果气血生化乏源,人体营养物质不足,就会影响儿童的注意力、思维和记忆能力,使其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4)肺藏魄:魄与人的本能感觉和动作相关,肺气充足的人,对外界的感知往往较为敏锐,动作协调。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祝您健康》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